读新闻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氣象署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就設立1套地震監測系統,這個系統原本只靠4座監測站負責把地殼的異動資料傳送到設於樟宜機場氣象署總部的中央處理系統進行分析。 新加坡氣象署表示,自從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海岸外發生芮氏規模9點2的地震,且引發印度洋大海嘯後,各國意識到必須加強合作以便更快應付這類天災,因此氣象署於去年3月斥資60萬新元,完成海嘯預警系統第1階段後,已能與馬來西亞、印尼和澳洲交換地震數據,同時接收日本、台灣、斯里蘭卡和非洲等地數據。 此外,氣象署也計畫在年底增設3座地震監測中心,加入原來已有4座監測站的地震監測陣容。 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今天報導,其中1座新的地震監測中心將設在加東公園。另兩座監測中心的地點還未決定。但3座中心有的將首度設在海埔新生地,以了解地震的震動對位在海埔新生地上的建築物造成何種影響。 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不斷對周遭進行填海,以便讓島國的國土面積擴大,因此有許多海埔新生地,必須了解在新生地上建築物的安全。 國家環境局官員葉秋華(Yap Chui Wah音譯)告訴「海峽時報」,這些地震探測儀器將鑿孔安裝在地下或海底,以感測地殼的移動與晃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