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這項由新加坡國家環境局(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NEA)耗資130萬新元,委託新加坡國立大學(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進行的研究計畫,經兩年研究獲得上述結果。 這項研究主要是針對本區域發生海底山崩及本區域地震帶發生9級以上地震時,可能引發海嘯,對新加坡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 國家環境局氣象署服務處處長馮志良說,即使本區域發生海底大地震,如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發生9級大地震的最壞情況下,海嘯掀起的首波海浪衝擊到新加坡海岸時,已過了10多個小時,力量已經消散,因此對新加坡的影響微乎其微。 這項研究同時對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的衝擊進行研究,發現最大的波浪從印尼亞齊(Aceh)衝擊到新加坡時,需要15個小時,且浪高只剩下比0.3公尺還小的高度,也同樣對新加坡影響很小。 參與這項研究的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院長潘則建也說,如果鄰近地區發生海嘯,首波海浪除了須耗時10幾個小時才抵達新加坡,升高的海浪波高大約只有0.4公尺,衝上海灘大約10到30公尺,對海灘嬉戲的人和臨海建築物,也都不會造成影響。研究發現,新加坡通常經歷的潮水高度,大概也只有1.5公尺而已。 儘管新加坡遭到海嘯衝擊的可能性很低,但國家環境局和相關單位仍擬定了新加坡海嘯警報系統和緊急應變計畫,由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新加坡警察部隊等多個單位共同制定。在海嘯來襲時,系統會第1時間向民眾與有關單位發出預警,迅速將民眾撤離海灘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