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加坡15日電】新加坡科技局生物細胞研究院宣布,發現人體內有1種蛋白(酉每)WIP1,能清除入侵人體細菌分泌或引發的毒素,將有助抑制敗血症發生。 負責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塔恭卡(VinayTergaonkar)表示,當細菌入侵免疫能力低的人體時,免疫細胞無法即時消滅細菌,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透過血液循環病人全身並感染發炎,就造成敗血症,最後引發器官衰竭。 塔恭卡說,敗血症的發作根本原因是人體無法迅速清除細菌和所分泌的毒素,因此他和研究夥伴布拉溫( Dmitry Bulavin)在過去1年中進行研究發現,1種名為WIP1的蛋白(酉每),可能是人體內負責抑制發炎和清除毒素的關鍵。 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Daily)報導,塔恭卡透過把實驗的老鼠的WIP1基因完全取出,和沒有被取出的老鼠進行對照,發現沒有WIP1的老鼠發炎症狀比普通老鼠嚴重得多。 塔恭卡表示,他們也曾經從國外醫院獲得相關人體數據,顯示患有急性敗血症的患者,體內的WIP1量比普通人低4倍,這都說明WIP1的多寡將影響人體的消炎能力。 塔恭卡等人的研究發現,已經於4月發表在著名的「自然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 國立大學藥劑學助理教授塞西(Gautam Sethi)認為,這項發現令人興奮,因為目前市面上對抗敗血症的藥物有類固醇(corticosteroids)藥物及活化蛋白質C(activated protein C)藥物,但前者容易引起2次感染,而3.5%使用活化蛋白質C對抗敗血症的病人會出現致命的內出血,因此若有新途徑對抗敗血症,將可嘉惠許多人。 塞西指出,根據統計,敗血症在美國的平均死亡率是28%,是加護病房病人的頭號殺手。 另外,塔恭卡研究團隊也在另一項相關研究中發現,促使人體發炎的是IKK2激(酉每),將助長腫瘤生長,而科學界先前也有證據顯示,發炎與癌症的關連。 塔恭卡說,如果把這兩項研究連結一起分析,可看出人體自然發炎產生許多細胞因子(cytokines),或俗稱「毒素」,通知人體免疫細胞要開始工作,幫助人體清除細菌。但如果短時間分泌過多毒素,就可能演變為急性敗血症;若長時間分泌過多毒素,可能演變為慢性發炎,刺激細胞無限制生長,最後就演變為癌症。 研究團隊希望這兩項發現能在人體中再次驗證,並提供製藥業研製新藥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