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不忘傳統,不忘母語」又是我中華兒女的傳統素養。所以古往今來的中華民族遷徙,無論多遠多難,走到那裡都會把華教帶到那裡,都會把華文就地紮根。六十年前的一次泰北群遷亦不列外,父母一旦屯居成村,學校就會跟著成立。 要在逃逸求生的大環境下,辦成一所中文學校自會歷經艱辛,即便在往後的幾十年中,在居住國沒有認同認可、教學資源匱乏到一無所有,籌集資金十分困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這又是何其艱難何其悲壯的事!這要得力於許多的「有心人」認知與臂援。海外賢人君子、社團、社會有識之士、商團巨賈、創辦人信念以及本地的社會大眾支持缺一不可。儘管這些強力的支援者有的充當著樑、柱,有的充當磚、瓦,但所付出的金援、贊助、鼓勵、指導與關懷均不可能長此以往。要怎樣才能把創辦華校這偉大創意一代又一代的承襲下來呢? 能起早摸黑地守在學校,日以繼夜地在充實著學童們的知識技能,比父母更責無旁貸,更義無反顧的磨勵學生意志,提升學生性靈的人,是那些誨人不倦園丁們。在眾多的「師長」永不停息的竭力盡智、嘔心瀝血用愛心才能長久地讓校園存活下來。泰北緬北馬來西亞近千所華校都有相同的命運與經歷,這些華校默不作聲的長期為華僑社會、為所在國所在地培育了難以數計的社會可用人材。但是,在政治氣候與社會條件、在教學資源與存活資金、在教師來源等等都不是正常的情形下,時有短缺或各種困難接踵而來就是很平常的事了。 泰北滿星疊大同中學的先輩們半個世紀來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或遭遇這樣那樣接踵而至的困苦,都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地給一代代莘莘學子行施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老師們用畢生心力來為下一代的兒孫播種、耕耘、澆水、施肥。並且一代接一代地、不計成果地努力耕種。學校要完成這個使命最重要的一環是先得認知:「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的責任與事實,必須增強教師們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心和責任感。可是:「人不為利,誰肯早起?」教書不是隨隨便便的工作,教師也不是隨隨便便的職業,在收入十分菲薄的情況下,還要每時每刻關愛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還要有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還要有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才能在校園裡為人師表。可是,在這些貧窮落後的、不是邊陲就是山野的地方,要找一個或養一個勝任的老師又是多不容易。 大同校友會成立宗旨便是為母校解決如此類似的問題。成立十五年後的今天,大家蘊釀的主題之一便是要為母校「提升教師素質,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教師健康,維護教師權益,」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鼓勵在校的教師們做好學生的良師益友,做一個深受學生愛戴和家長信賴的好老師。 校友們是一代接一代從母校走出來的學子,三十多年來早己灑遍泰邦,台灣等很多地方。有的成了社會的棟樑,有的成了富商,有的在社會上鍛鍊得長袖善舞,一呼百諾;有的早己是銅筋鐡骨身, 經得起任何考驗的社會精英;有的壯志凌雲,乘風來去;有的春風得意,榮載而歸。但大家都沒有忘記老師們當年歷歷在目的辛勞與點點滴滴的恩澤,更沒忘記每位校友都是在母校紮下中文根基的學子。真不愧是:念母校,恩情綿綿萬里長! 如今的滿星疊地區依然是漢、傣、苖、傜、僳、阿卡、裸黑等多種民族混居的貧窮山區,要招攬到勤勞、克苦、誠懇、淳樸而能任勞任怨的好老師難上加難,他們不但要有「永遠像一株小草,沒有撲鼻馨香,無須傲人名望。每天執意地用生命綠化著大地,用寶貴的露珠,襯托花兒們閃閃發光」的愛人勝愛己的精神,還要有「信念堅定,意志頑強,學識豐碩,開拓進取。」的操守。那怕是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態下,仍得要用自己的青春年華來點亮無數的茫然與徬徨! 「心靈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無可否認,今天的大同中學辦得有聲有色,光芒四射。大同校友會在這許多年來做了無名的推手!今天,教師基金會的成立,把成百上千的校友愛心凝結成一股堅不可摧的動力!基金會首屆理事長孫永康又是大同中學首位校長孫斌的長公子,從台灣來的孫斌校長把後半生奉獻在泰北的華教,並於1995年他八十五歲時死於大同中學任上。今天,由孫永康來克紹箕裘,與校友會會長段金龍等一同率領,再加上義無反顧而事業有成的校友:王秉福、余發勝、曾琳莉、楊森林等校友配合與協助下,把分散在曼谷、泰北、泰南或境外的校友聯合起來,援助母校汲汲營營培育後代,是功德無量的好事,在海外傳承中華文明,在異域宏揚儒家文化,同樣是一股光明磊落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