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系綜合報導】中國反映未來景氣變化的先行指標在3月走高,國家統計局4月1日公布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2,比2月回升1.2個百分點,高於預期,還是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回到50榮枯線以上;非製造業PMI也加速擴張。經濟學家認為,刺激政策效果在逐漸發揮,經濟短期改善跡象明顯。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天還公布3月非製造業PMI為53.8,比2月上升1.1個百分點;另外,由財新發布、追蹤民營經濟的製造業PMI在3月升至49.7,高於2月的48.0,為13個月來新高。 華爾街日報引述華僑銀行經濟學家謝棟銘說,這是相當大的反彈,但並不意味可以重拾樂觀;挑戰依然存在,像產能過剩和高負債,都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 經濟學家表示,官方指數中的生產、新訂單、進口價格和新出口訂單分類指數均有所改善,重回擴張狀態,顯示中國經濟復甦範圍相對廣泛。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指出,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前景均有改善,但3月大型企業重回擴張區間,小型企業仍位於收縮區間。 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升,部分重要生產材料價格持續反彈,企業採購活動趨於活躍。採購量指數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分別攀升至52.6和55.3的擴張區間,對相關行業的生產都有拉抬作用。 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顏色認為,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和官方製造業PMI展現一致信號,短期內呈現積極回暖的「小陽春」;而渣打3月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也扭轉了連續3個月的下行趨勢。 顏色指出,3月更多的經濟數據發佈後,這個信號會進一步確認。他強調,從各種跡象可以看出,目前穩增長是優先於調結構和改革;北京政府為了保證6.5%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在基建投資方面一定會下大力氣。 標準普爾日前將中國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預計中國政府信用面臨的金融和經濟風險正在逐漸加大。昨天發佈的PMI數據,顯然讓官方一吐怨氣。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回應穆迪和標普的舉措表示,此舉高估了中國經濟的困難,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運行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中新社引述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說,根據PMI指數判斷,第1季經濟增速(GDP)不會再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