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訊】《溫州晚報》報導,「古塚密於草,新墳侵官道。城外無閒地,城中人又老。」這是唐朝詩人子蘭的《城上吟》。 如今,人多地少的現實,新時代的環保要求,讓傳統的喪葬和祭祀方式不合時宜。可沒了那些傳統而熟悉的墳頭墓碑以及冥紙蠟燭,大家又該如何寄託哀思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今年清明節,溫州多地圍繞「綠色清明、文明祭祀」理念作了不少嘗試。 「媽媽,我想你。看著追思牆上這短短五個字,江西的周阿姨眼眶濕潤了。 來溫7年,她當過保姆幹過保洁,鹿城區上陡門住宅區已成了她第二故鄉。但繁忙的工作,讓她已有三年清明節無法回鄉祭祖。 「我媽媽20年前走了,她對我們三兄妹都很好,可惜她在的時候,我們沒能讓她好好享過福。這些年總是老家人幫忙上墳,心裡也很內疚。今早路過這裡時,有志願者跟我說這裡有公祭的活動,我就來參加了。」周阿姨說,她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就听志願者的,把心裡最想說的話告訴他們,對方幫她寫在貼紙上讓她自己去貼到牆上。 聽完她的話,幾名居民也點了點頭,轉身找志願者要貼紙。 只有兩張桌子的貼紙派送攤位,圍滿了人。拿貼紙的市民還能領走一束菊花。 活動開始一個多小時後,追思牆上就貼滿了綠色的追思紙,牆下擺滿了菊花。 看到展板上有關生態葬的宣傳單,幾位老人若有所思。問起他們對生態葬的看法,其中一位老人說:「死後的事誰也說不清楚,活著的時候多陪陪老人,不要嫌我們麻煩就好。到老人走了之後,再大操大辦也沒意思。」 78歲的社區居民張老伯坐著輪椅來了。在老伴的陪同下,張老伯在「追思牆」前完成了祭祀。離去時,見到社區工作人員,他豎起了大拇指。老伴說,他是感謝社區設了這麼一個平台,讓腿腳不便的老人也能就近寄託哀思。 前來祭祀的居民絡繹不絕。看到「追思牆」大受歡迎,忙碌了好幾天的芳園社區黨委副書記梅芳芳頗有感觸:「有一部分無法回家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他們的情感也需要一種寄託方式,我們做一面「追思牆」,就是想讓大家用簡樸的方式延續溫暖和愛。」 據介紹「追思牆」是溫州倡導文明新風尚的嘗試。近年來,溫州圍繞「綠色清明、文明祭祀」理念,通過網絡平台搭建、線下植樹活動等,不斷嘗試移風易俗,「追思牆」引領了一種簡樸而有效的綠色祭祀風,值得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