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恩
在台灣的妹妹,用手機上傳了幾張阿公生前的詩作手稿給我。 阿公的手稿中,有一張信籤,鋼筆書寫的〈中秋夜懷念嶺兒〉:「星移斗轉又中秋,萬里情牽到筆頭。但願金門今夜月,嬋娟莫惹遠人愁。」嶺兒是叔叔的小名,他年輕時服兵役抽中了「金馬獎」,離島數饅頭的日子想必難挨。做父親的中秋團圓夜思念小兒子,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短詩。 這封短籤當時應該沒有寄到小叔手中。那一代人的父子關係,總是情熾面冷。不要說言語上吐不出溫情肉麻的話,大概滿腔思念躍然紙上,也不好意思讓對方知道吧? 但小叔終究還是收到阿公寫給他的信了。在阿公過世後整理遺物時,發現了這封未寄的信。如今他也為人父,甚至也當阿公了。月圓時分,金桂送爽,不知當年父親思子難眠的牽掛,與兒子想家思鄉的纏綿,是否也超越時空,在共同的凝望中再度重逢? 爸爸說,他也在阿公的手稿中找到了他的信。那是高中時代寫的悔過書。 爸爸念初中時在學校闖了禍,被家長「領回家」後,爸爸給父親寫信。洋洋灑灑四張信紙,從年輕人天真的正義感、非黑即白的單純眼光來看學校體制的不公、權貴子弟的囂張、為朋友打抱不平的義無反顧、身為長子所背負的壓力,還有對父母親所懷的愧疚……信中淚跡斑斑,把墨水都印開了。平常不敢對父親說的話,在信中一一傾洩出來。 爸爸說,阿公後來一直沒回應他的悔過書,也從沒當面提讀信後的感想。 爸爸還說,整理阿公手稿時發現這封信,連信封都保存得極好。信紙的摺痕很深,看得出是曾一再被打開、反覆折回去。想必當父親的一遍又一遍地讀了兒子的信,心中也是思量再思量,只嘆,千言萬語,要如何一一與愛子細說呢? 這封信從爸爸交給阿公,到阿公過世後又回到爸爸手上時,至少也有六十年的歷史了。阿公將這封信留在身邊這麼多年,不曉得,當他一次又一次打開信封,一遍又一遍讀著兒子的心聲,是否曾想提筆給兒子回信?或許,信都寫好了卻又揉掉,到嘴邊的話又吞回去,不知不覺,就在這樣幾度且讀且思量、每每下筆卻又遲疑的過程中,歲月加深了皺紋、染白了頭髮、彎曲了駝背。讀著讀著,想著想著,兒子已經畢業了、當兵去了、離家闖社會,然後成家立業,終於,他也當父親了。 信,不需要回了。爸爸沒說出口的話,現在,兒子應該都懂了。 (寄自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