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訊】《汕頭日報》報導,一年之季在於春,春季是農民一年中開始播種的季節,廣大農村地區的田間地頭熱火朝天的春耕場面,一直以來都是一幅幅富於感染力的畫面。近日,在綿綿春雨中,記者來到田間地頭採訪時發現,在阡陌之間辛勞耕作的農民,絕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老農,年輕人到哪裡去了呢? 沿著金鴻公路,一片片農田延綿不斷,在許多鄉村的田間地,只有一些兩鬢斑白的老人在耕種,他們有的揮動鋤頭犁田,有的彎腰插秧,有的背負沉重的藥箱正在噴灑農藥……記者走進幾處田地,都很少看見年輕人的身影。 一位正在插秧的老人正在路邊休息,得知記者的疑問後,老人家道出了答案。如今,由於耕地種田掙不了多少錢,多數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活,所以在地裡勞作的村民們幾乎都是「60後」(60歲以上)的「爺爺級」農民,在田間,年齡50多歲的要稱「小伙子」,80歲的不能算是最老。老人們來地裡耕作,主要還是放不下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稻田,放不下對土地的感情。村子裡的許多年輕人都到玩具廠、毛織廠當工人或者管理人員,平時都很忙,即便是春耕最忙碌的時節,也幫不了家裡。以前,每逢農忙時節,都是年輕力壯的後生仔在地裡忙碌著,老人們負責準備飯菜等後勤工作,可如今,已經很難把年輕人留在田地裡。「以後我們動不了了,靠誰種田?」老人家發出一聲嘆息。 從潮陽區的純農地區金灶鎮也了解到,目前的水稻種植、水果種植的從業者多數是老年人,一方面,農業種植的收入相對較少,年輕一代的農家子弟紛紛洗腳上田,到工廠打工或者從事服務行業、經商;另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積太少,比如金灶鎮人均耕地面積僅有兩分多,傳統的種植業確實帶不來什麼效益,自然留不住年輕人,而只有大面積規模化的機械作業,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帶動效益。 「潮汕老農」,曾經是一個充滿鄉土情懷和農耕榮光的詞語,潮汕地區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的特點一直廣受傳誦。然而,隨著「老農」們逐漸老去,年輕人蜂擁洗腳上田,誰來延續傳承「潮汕老農」的耕作技術和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