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訊】《福建日報》報導,骨灰撒海,是徹底解決骨灰入土佔地、節約殯葬支出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之一。隨著生態殯葬理念的推廣,骨灰撒海作為一種文明節儉的殯葬方式漸漸為大眾所接受。福建省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主要在福州、廈門、泉州三地舉行集體骨灰撒海活動,先後已有數千逝者與海為伴。近年來,福建省在清明節都安排了集體骨灰撒海活動,雖然報名數量逐年增加,但總量上還是偏少。 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出台《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並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對此,福建省有關方面將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落實具體工作辦法,使其更加有操作性。 3月30日午後1時許,肅穆和悲傷籠罩在閩江入海口的海面上,逝者家屬相互攙扶著走上輪船的舷梯,打開包裹著親人骨灰的布袋,將混有花瓣的骨灰緩緩撒向大海。美麗的花瓣在波濤中此起彼伏,伴隨著84位逝者魂歸大海。 「骨灰撒海這一生態葬模式,如今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支持。」福州市殯儀館副館長黃夥鶯說,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福州舉行了12次骨灰撒海活動,將近1000名逝者葬入大海,直接參與家屬一萬餘人。這次福州市舉行首屆生態葬先人集中公祭,共有84位先人骨灰由其182位家屬撒海,數量上幾乎較上年翻番。同時首次實現了城際聯動,來自三明、南平的6個家庭也前來參與。 據了解,從今年起,凡報名參加福州骨灰撒海活動的,所需的交通費、伙食費、骨灰起靈費等悉數免除。 僅隔一天,3月31日,廈門舉行第八次集體骨灰撒海活動,166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擁下融入大海,規模為歷年之最。據悉,廈門對本市戶籍逝者,或《安放證》《安葬證》持證人為廈門戶籍的,免除集體骨灰撒海費用。今年共有141人得到了費用免除。 廈門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今後每年舉辦兩次集體骨灰撒海活動。據統計,廈門市自2008年開展集體骨灰撒海活動至今,共有647位逝者長眠於浩瀚的大海,而將青山綠地留給後輩子孫。 「骨灰撒海,是生態節地葬中最好的葬法,既解決後人經濟負擔,又能揚棄舊俗。親人已遠去,讓他們回歸大自然,是一種生態、文明的紀念方式。 」在福州骨灰撒海活動現場,潘亮和潘華兄弟倆帶上自高祖父下來四代共10位先人的骨灰,全部撒向大海,與大海融為一體。潘亮說,他家住在閩江畔,常年以海為伴,聞濤而眠,枕浪而息,先人們對閩江、對大海懷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如今,他們的遺願實現了,以海為伴,從水路自由自在去看看其他喜歡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