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多月,蔡英文就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有人說「蔡總統運氣真是不好」,對外面臨中共要她重申「九二共識」的承諾,面臨世界經濟風暴山雨欲來的險境;對內又面對她的選民要求轉型正義、清算舊帳的呼籲。 就在這個時刻,波蘭前總統亞歷山大.克瓦悉涅夫斯基來訪,和蔡英文分享多年波蘭轉型正義的經驗。這位擔任總統10年的政治人物,卸任後成立「歐洲寬容與和解委員會」,推動二戰後族群的歷史和解。 正巧高希均教授參加過歡迎餐敘,坐他旁邊的前波蘭總統告訴他:「我接任總統後,決定往前看,不清算和俄共的舊帳;選擇『大未來』和『大家庭』為國家目標,喚起波蘭人民大團結」。克瓦悉涅夫斯基在選後全力爭取加入北約和歐盟,改善經濟,把波蘭帶上經濟成長最高成員之一。 處理轉型正義,波蘭總統是以「寬容與和解」的態度來面對;台灣似乎還停留在外省人、台灣人、原住民之間的冤曲是非。這也是不少人百思不解:為什麼民進黨拿到政權後,不能往前走,還在清算舊帳?為什麼國民黨在大敗後,不思覺悟,還在內鬥、相互指責「誰該負責任」? 用共同記憶完成轉型正義 一位任職美台高科技公司的菁英回憶年幼時,外省人、本省人都貧窮艱苦,「外省人說國語,台灣小孩說台語,沒人覺得不好」;儘管教育上一試定終生,「大家還是認為聯考很公平,沒有人埋怨」;理工科畢業生出國留學固然前途似錦,留下來的同學趕上高科技趨勢,受惠於分紅配股,事業一樣成功。 「我們這一代,幾乎人人都在困頓中成長、學習、茁壯。我們看著台灣從貧窮變得富裕,現在卻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和焦慮感。」 他回顧那一代人走過的從前,讓人想起還在上演的《我們的那時此刻》。這部由楊力州導演的紀錄片,實際上是台灣50年來在電影中塑造的「共同記憶」。 它帶領大家回顧台灣一路走來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服飾和生活點滴變化。楊導演透過一位女工落淚的回述,幡然領悟:「那一部部瓊瑤的電影,我們看來很可笑,甚至不屑一顧,竟然撫慰了那麼多加工出口區年輕女孩的心靈。」 再看看過去那些忠烈愛國電影,觀眾大多會覺得荒謬;但是對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軍人大叔,卻是「鼻頭酸酸,終至淚流滿面。」楊力州在這部片中最感人之處,是點出了每個時代的電影,都對那個時代的人具有一定的意義。每一代人都有他們共同的記憶。共同記憶,讓人不分省籍,不分尊卑,只有感動和共鳴。新政府在推動轉型正義時,也別忘記了「我們的那時此刻」的共同記憶。 (轉載自遠見3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