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綜合報導】全球貿易成長遲緩、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加上歐、美「反移民」氛圍阻礙人員流動,使「全球化」浪潮正遭遇空前的逆流。 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指出,2016年全球貿易量成長率僅2.8%,雖與2015年持平,但卻有下修的風險,而且是連續第5年低於3%的平均水準,是1980年代以來最糟的狀況。WTO指出,「貿易成長如此長期、持續的低成長,實屬空前」。 金融海嘯之前,全球貿易成長率一直是經濟成長率的2倍上下。2009年因全球經濟衰退,導致貿易成長劇降;2010年雖然回升,但之後每年都呈現低成長率。2015年更首次出現貿易額下降,部分原因是美元升值及商品價格重挫。 WTO秘書長阿茲維多指出,由於新的障礙逐漸增加,使全球貿易受到「潛行式保護主義」的傷害。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指出,2008年以來全世界推出逾3500項新的保護主義措施;大部分並非關稅障礙,而是要求政府採購國內產品。 其次,從金融海嘯之後全球FDI也明顯下降,金融合理化欲振乏力。再者,富裕國家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也因恐攻頻傳及貧富差距惡化而面臨嚴峻考驗。例如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便主張在美、墨邊境築起數千里的高牆,而東歐國家的民眾大量流入美國也成為英國「脫歐」的催化劑。 另外,由於美國已對來自羅馬尼亞、波蘭及保加利亞等較貧窮歐盟國家的觀光客要求入境簽證,歐盟目前正在考慮是否開始對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的訪客要求入境簽證。雖然不大可能成真,但凸顯出「全球化」的經濟思維,已經在政治上引發反作用力。 世界銀行前經濟學者米拉洛維西指出,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絕大部分歸於最高及最低所得的2個階層;一方面使亞洲擺脫貧窮,同時使全球的超級富豪更有錢,但富裕國家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幾10年並未明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