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中國重要的數據周,因為從11日開始陸續公布首季宏觀經濟數據。今次的數據,被賦予一個重要使命,要回答中國經濟是好起來了還是會更糟的問題。 中國經濟是好起來了還是會更糟,這個問題本來是國家統計局說了算,但因為之前各方都在說,中國經濟又進入了「豬周期」,即豬肉價格聯動食品價格,食品價格影響整體物價,而物價起落又影響到經濟的起落。既然這個「豬周期」這麼關鍵,當然是由豬說了算。 但當國家統計局在數據周第一天有所表現後,北京的經濟界認為最新的表述,應當還是統計局說了算,因為豬是統計局養的。 這種說法,來自於統計局公布物價指數時,對中國今天物價穩定,有段原因闡釋,其中說道「春節過後鮮活食品價格有所回落,蛋、鮮菜、水產品、鮮果和豬肉價格環比分別下降」。 統計局公布數據,就引來重大爭議。經濟界人士的博客微信,各大圈子都在責問統計局,豬肉和蔬菜價格下降,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3月市場豬價狂升,統計局說「3月份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3%」,其實沒錯。問到專家,專家說國家統計局豬肉價格統計口徑,是以全國大中型城市的超市終端豬肉銷售價格為統計口徑。2月春節,超市全部狂提價,3月相對2月,成了價格淡季。所以3月肉價狂升,統計技術可算出「環比下降」。 所以,現實市場的「豬周期」感受沒錯,但豬還是統計局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