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 基隆市政府把基隆港建港130周年當年度大事,正緊鑼密鼓籌畫活動,到底建港130周年是如何起算?意義何在?130年來,基隆港築港又是如何演變?離港口最近的基隆市民,先來重溫這段有悲有喜的過往歷史。 基隆港務分公司負責港史調查的莊耀輝指出,基隆因港灣優良,地理位置重要,加上附近產煤,引來列強垂涎。 清朝鴉片戰爭延伸的英法聯軍,1858年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要求台灣開放四處港口,雞籠(基隆)就是其一,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8月19日基隆正式開港。 劉銘傳1886年接掌台灣巡撫,完成基隆港第一座碼頭,並築鐵路通台北,這也是基隆港建港的開始,至今正好滿130周年,而第一座碼頭位於現在西四碼頭附近。 莊耀輝說,劉銘傳只建了一座碼頭,苦無經費,1889年上奏清廷,委任全台首富林維源,總辦築港業務。林維源延聘外國築港專業工程師到台測量、調查、規畫與設計,同時派人到上海購買挖泥船疏濬基隆港內的航道。 未建港前,基隆港水深不到三公尺,內港又有鱟母島、鱟公島橫阻,大船進不來,沿岸彎彎曲曲,必須挖土造陸才有腹地,疏濬工程從1900年挖到1911年,整整12年,並炸掉鱟母島、鱟公島,才有現在基隆港的雛形。 基隆港的開發是西岸先建,東岸早年叫淺水碼頭,日本人來從西14到18號碼頭先做。國民政府遷台後,1956年做30號碼頭,東岸從1967年建到1979年,整個規模才出來。如今基隆港有56座碼頭,40座在營運,16座給海軍、海巡署等單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