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土地、保存種子、傳遞傳統知識,已是來自亞洲、大洋洲八國的原住民農夫,面對氣候變遷的共同解方。當土地與生態面臨開發壓力等挑戰,他們誓言「起而捍衛」。 上午9時,新竹縣尖石鄉海拔1700公尺的鎮西堡部落。微涼空氣中帶著水汽和春泥氣味,遠山霧氣氤氳。 泰雅祭典 海外原民首觀禮 一塊剛整好的田地裡,72歲泰雅族牧師達利貝夫宜主持播種祭,手拿小鋤頭蹲下身,把黏上一撮小米種子的小米糕埋進土裡,再撒上小米酒、雞血,但願作物健壯、土地肥沃、結實飽滿。 這項泰雅族傳統的小型祭典,通常由各家族耆老在凌晨私下舉行,但今年鎮西堡部落首度開放海內外原住民代表觀禮。 小米田邊緣站著逾30位不同膚色、面孔的參訪者,達利牧師以泰雅語解釋各個儀式的意義,部落長老阿道.優帕斯譯成中文,台灣青年翻成英文,泰國、尼泊爾、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口譯員再翻成當地語言。 氣候變遷 種子保存須重視 這些參訪者是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八國的原住民農夫和研究者,日前在台參加「國際原住民生態農夫結盟會議」,實地走訪新竹後山、嘉義來吉、高雄達卡努瓦、台東都蘭共九個原民部落,探討人和土地共存共榮的經驗。 這項會議沿襲自2014年不丹、2015年塔吉克國際民族生物學學會的「高山原住民族會議」。 面對氣候變遷,種子保存的重要性,是這次海內外原住民農夫的共識,並列入他們發表的「原住民生態農夫台灣宣言」中。與會的尼泊爾生物多樣性研究發展在地倡議計畫幹事雪帕(Lakpa Sherpa),其中一項職務就是鼓勵當地農民保存原生作物種子。她說,鎮西堡部落結合靈性和傳統作物保存的經驗展示,讓她受到激勵。 鎮西堡部分家戶復耕小米約十年。當地人原本多已改種經濟作物數十年,但一些族人發覺氣候規律在改變,耐旱、耐寒的傳統作物因久未種植而流失,而開始種回小米。 金錢、開發誘惑 奮起抵抗 雖然目前蔬果經濟作物仍是部落農業主要收入,傳統作物只占日常食物的一部分,但在復育小米過程中,族人也回復了與之相關的祭儀和知識,結合部落教室,推動文化傳承工作。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實行和傳承離不開土地,土地權利是這份宣言的另一項重點。這份文件寫道,這些原住民農夫以土地照顧者而非擁有者自居,他們不把土地視為商品,如有任何人企圖傷害土地,他們將起而捍衛。 新竹司馬庫斯部落守護傳統領域的經驗,尤其令與會農夫感動。 司馬庫斯自1990年代初公開宣傳巨木、發展生態旅遊,曾遇財團、政府提議進行大型開發,商人提數千萬台幣現鈔開價買地,也經歷過族人各自經營民宿餐廳引起的內部摩擦,但部落最終團結守住完整土地。 2004年,結合泰雅共享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八成家戶開始土地共有的共同經營制度。部落20多年來,植樹20餘萬棵以改善水土保持;山老鼠猖獗時期,每晚部落青年輪流巡山防範。 土地連結 再多金錢買不到 三位馬來西亞的原住民代表皆長期領導地方組織捍衛森林,「錢,買不到心、傳統精神、和土地的連結,」是砂勞越原住民安賈特(Nicholas Bawin Anak Anggat)代表三位對司馬庫斯經驗的總結和讚譽。 與會原住民農夫日前在台北正式發表「原住民生態農夫台灣宣言」。各國代表把芒草插在竹製三腳架上,喝下小米酒,象徵建立友好關係,並呼籲台灣的新政府,實踐具有進步性的原住民族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