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綜合報導】亞洲今年開年以來極凍氣候、大旱與地震等天災不斷,光是第1季就已造成約120億美元經濟損失,是去年同期的2倍。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水災和極端氣候等災害,似乎也更頻繁,保險業者無不嚴陣以待。 根據倫敦再保經紀商Aon Benfield的統計資料,亞洲今年第1季因天災導致的120億美元經損,約為去年整年的20%,而熊本地震的理賠金額可能直逼10年平均值59億美元,勢必成為第2季、甚至是全亞洲今年損失最慘重的天然災害。接下來亞洲第3季又將面臨颱風高峰期,去年颱風在亞洲造成至少10億美元(有保險的)損失。 中國民政部的統計顯示,今年頭2個月天災在中國造成人民幣110億元(17億美元)經濟損失,比2015年第1季激增76%,主要是因為浙江和廣東等省份在1月下旬遭受嚴重的寒害侵襲。 也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大西洋兩岸的氣候同樣慢慢在改變。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預測,今年大西洋颶風的活動就會恢復正常,預估由於聖嬰現象減弱,今年會有6個颶風形成,且至少有一個強烈颶風襲擊美國本土的機率為50%。 另外,2013/14年的冬天,是英特蘭與威爾斯自1766年有紀錄以來最潮濕的1個冬季。根據Jenkins et al的報告,英國未來冬天的降水量會大增,到2080年左右全英國多數地區都會增加10至30%;英國史上最熱的10年裡,有8年是在2002年至今這段期間出現;2005到2014年這10年間,英國的平均氣溫比1961至90年高出攝氏0.9度。 在彭博資訊追蹤的全球再保業者中,前3年吸收的天災損失低於8年平均值84億美元,其中去年更降至2009年以來的新低31億美元。但如果氣候變遷的狀況持續惡化,保險業的日子恐怕會愈來愈難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