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系廣州19日電】人民幣匯率不僅是國際金融問題,也影響千家萬戶的投資理財。去年「8‧11」匯改之後出現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不少「中國大媽」開始買美元了,這種現象會持續嗎? 南方都市報報導,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肖立晟16日表示,一國居民消費和使用貨幣主要在國內,持有大量外匯是沒有多少用處的。美元存款有利率較低等特點,加上購匯手續費用等,中國目前應不會出現大規模居民換匯問題,「大媽買美元」不會大規模出現。 肖立晟表示,「8‧11」匯改之後,市場上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人民幣進入貶值預期了,但實際上人民幣貶值預期是出現了周期性變化。反覆出現的匯率預期和央行干預,讓人民幣匯率波動性急劇上升。對人民幣而言,資本項目開放對人民幣匯率有很大的影響。未來資本流動對匯率影響會更大。 不過,從月度數據來看,投資者對人民幣看空的情緒有些過度。肖立晟說,目前中國正在升值預期消失後的調整期,預計今年4、5月份,是資本回流的一個節點,將有更大規模的資本回流。 人民幣匯率究竟有沒有貶值基礎?肖立晟肯定地說,在岸市場的人民幣匯率是沒有貶值基礎的。一是,中國經濟增長率達6%-7%,經常項目順差/GDP達3%。而且中國貨幣政策相對穩健,沒有出現歐元、日元的量寬。 同時,中國在岸外匯市場交易是相對封閉的圈子,匯市槓桿率不高。此外,企業的外匯敞口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