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蘿蔔炖豬骨」說起 對白蘿蔔我情有獨鐘,寫了「紅蘿蔔‧白蘿蔔」之後,意猶未盡,再寫「白蘿蔔炖豬骨」,初稿如下: 白蘿蔔炖豬骨 是我愛吃的一道家常菜 我愛其素葷相燴交融 油而不膩,清而爽 入口,舌尖淡淡的 淡淡泥土與青草的清香 我的習慣,匆匆寫完初稿後,先欄在書桌上,不急著傳真出去。過了幾天或一個星期,翻出來看看,自我審查一番,看看立意謀篇,煉句煉字,分行分段,有否要修改之處。一看,才發覺「白蘿蔔炖豬骨」初稿,散文化的味道太重太濃了,有必要去其散文化。於是,改寫如下: 「白蘿蔔炖豬骨」 是我家餐桌最愛 大素大葷交燴交融 清清 爽爽 入口,舌尖淡淡的 淡淡的草根氣味 呂進說:詩的段與段之間,是斷不是連。我想,是藕斷而絲連,段與段的接連,不必像散文。初稿講究句法上的連接。第二段「我愛其素葷相燴交融」。中的「我愛其」便是散文化的連接,明顯的散文化。其次:「油而不膩,清而爽」,一連用了兩個「而」寫,也是散文化筆法,且帶古文味道。 我們寫的是現代詩,要多用白話,少內古文要用活的日常語言,避免用死了的語言。 這外,第一段第二句,改寫「是我家餐桌最愛」,實中有虛,比初稿中的「是我愛吃的一道家常菜」,較有詩的感覺。 寫詩是寫一種感覺,一種感悟,一種意境,所用的語言要有溫度,要有色、香、味。 我不知,修改後的「白蘿蔔炖豬骨」,是否比初稿多了一些詩意詩味,而少一些散文化。特記下來,就教於愛我的詩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