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訊】《海南日報》報導,4月春意正濃,三亞市南紅農場「中國雜交水稻發源地保護中心」一派生機盎然。春風拂,稻浪起,青綠色稻田為底色,「Sanya三亞」的鹿城國際旅遊形象標識鑲嵌其中,圖案雖不復雜,但其勾角、其弧線,其粉紅色、深紫色、墨綠色、黑色的色彩組合,細細品來,別有一番韻味,似神來一筆,又如名家潑墨。這是一幅稻田畫,一幅於稻田裡種出的「五彩三亞畫」。 稻田畫,又稱稻田彩繪,起源於日本。稻田畫不是在水稻上染化學顏料以達到「彩繪」的藝術效果,而是當地農民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在稻田的不同位置栽種不同水稻品種,通過精細巧妙的排列組合,葉片顏色不同的水稻會在生長過程中自然鋪陳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欣賞一幅畫作,其構圖、色彩、光影等都是關鍵要素,而色彩又是一幅畫作最富生命力的表達語言之一。勾勒稻田畫的第一步,就是要篩選出適宜在當地種植,且表現比較優良的觀賞用水稻品種。「五彩三亞畫」的畫家們——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南繁育制種實驗室副主任袁經天和他的同事汪德鋒,在選擇稻田畫的「繪畫顏料」上就用了1年多時間。 三亞市熱帶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10個觀賞用水稻品種、總共2萬株稻苗……2014年,整整1年,袁經天和汪德鋒每天往返於工作單位和育種試驗地,觀察水稻株高、葉色亮化、花期等並做好記錄,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 「北稻南種,不同水稻品種在表現上有著不小差異。比如某種水稻的株高相差很多,就不適用於製作稻田畫;而黃色、白色葉片的水稻,因為光合作用較弱,容易自然死亡,也不適宜在三亞種植。」袁經天說,經過1年多的水稻品種篩選,10個稻種中只有5種在三亞表現比較優良,適用於製作稻田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