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方品格之路 布魯克斯引述猶太牧師在《孤獨的信仰之人》一書中區分人類有二種人性中極端的本質:亞當一號:成功是座右銘,追求「履歷表」的輝煌。 亞當二號:道德、慈善、關愛、救贖為主,令人懷念的「追悼文」自然會出現。 作者是在鼓吹亞當二號,人生應當要追求謙遜(Humility)。在最後一章作者歸納了15項對謙遜的論述,為全書的精華,總結了發展高尚品格的方法。歸納來說:人首先要放棄「以我為先」(Big Me),確立道德生態:人生的目標為何?我是誰?本性是什麼?有哪些美德要培養?為什麼而活? 人不只是追求享樂,還要追求使命。人生的本質是道德,非享樂。人的本身有眾多缺陷,如:過度自信、對失敗合理化、所知不多、向欲望低頭等。 人即使有缺陷,但也有反省能力,也能辨識罪惡與羞愧,最後戰勝它;過程中常需外在力量:包括親友、傳統、制度、典範。對付缺陷,謙遜是最大美德。 一旦生活需求滿足,追求美德與對抗罪惡,就成為人生的主軸。人格(Character)在內心對抗過程中形成。人格者擁有穩定的承諾。 戰勝缺陷與罪惡的人,不一定會變得富有或出名,但會變得成熟(mature)。唯有比昨日之我更好,才會成熟。成熟之人會向許多事情說「不」;而且不再迷惑,有原則、有堅持。 作者自謙地形容自己:生來就跟「膚淺」結緣,常因不斷拋出一些看法,顯得權威,使自己產生驕傲,甚至失去道德的約束。作者寫這本書,也正是提醒自己要如何擁有高尚的品格。 在當前充滿競爭的高科技世界中,能找到事業成功、品格高尚兼具的企業家嗎?大家都會想到美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兼有亞當一號與二號,不僅有「履歷表」的輝煌,日後更會有令人尊敬的「追悼文」。台灣的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是我立刻想到的另一個典範。 (四)東方君子之道 自中世紀以來,在西方的宗教與文化中,出現了不同的名稱來描述人的氣質與行為:聖徒人格、紳士人格、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人格、品格、風格、美德、道德……就是學習如何做人做事的規範。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天下文化,2014年)一書的「前論」中說明了這些精闢的道理: • 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君子」。它是一個龐大民族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約數」;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這裡。 • 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 儒家對後世的遺囑:做君子。 那麼如何做「君子」呢?余先生列舉9項,我引述6項: 君子懷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知恥。 中國的「君子之道」與美國的「品格之路」相比,東方的文化底蘊及層面似乎更為深厚廣闊。 不論是選擇中國式或美國式孕育品格之路,這二條路不是反方向,也不是單行道;它們都會在「品格」那一站交集。 「品格」超越國界,同時也超越時間。不論身在何處,「品格」在全球化中,是一個永不貶值的資產。(下) (轉載自遠見3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