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 金融時報報導,Google的Android作業系統主宰行動應用程式(App)市場,引起歐盟反托辣斯當局關切,但Google的Android策略比微軟當年以Windows綁IE瀏覽器的手段高明得多。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蓋普(John Gapper)表示,Google堪稱「微軟的輕巧版」(Microsoft light),在影響智慧手機如何在Android系統平台上運作方面,運用的技巧比微軟更巧妙、且經過更精確的盤算,不像微軟2000年代初期那般採取「蠻橫」手段,企圖擴大在桌上型電腦領域的霸權。 蓋普指出,不同點在於,微軟當年堅持有權把自己想要的軟體與Windows作業系統綑綁在一起,排除所有競爭對手。對照下,Google的做法則是保留一些選擇餘地給別人。 Android去年吃下全球81%的智慧手機市場。同時,歐洲大多數的Android手機上,都安裝有Google的App,包括搜尋程式在內。 Google是怎麼辦到的,值得仔細探討一番。蓋普認為有下列兩大關鍵因素。 1.收購Android 維持免費 當年Android是一家小公司,製作以Linux開放原始碼軟體為基礎的一種作業系統。當時Google擔心,自己的搜尋程式可能遭那時勢力強大的手機製造商(例如黑莓)排擠,因此買下Android。 儘管Google維持Android的免費性質,但若宣稱它是開放原始碼則立場薄弱。Google掌控了軟體的開發,並要求任何想用Android商標的手機製造商都遵照Google訂定的標準,不准「走叉路」導致Android分歧。 2.避開了歐盟反托辣斯法 Google並沒有把旗下的其他軟體與Android牢牢綁在一起。廠商仍可銷售通過核准的Android裝置,上面可以不安裝任何的Google應用程式。不過,他們只能在「全部安裝」或「完全不安裝」之間做選擇,如果廠商想要安裝任一Google App,包括搜尋、地圖或Play應用程式商店,就必須接納其他許多App。 但Google不曾像微軟以前那般要求,基於不明的技術原因,自家的App必須嵌入作業系統裡,不得移除。Google靠的是與手機製造商和電信業者簽的合約,柔性、而非強制性地把他們推向採用自家的行動技術,來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