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 紐約,這個世界上最具個性的城市,我迎面而來的第一印象是歷史厚重感和現代氣息并存的大都市。 紐約市邁哈頓區裡節次鱗比的高樓建筑群,搆成整個城市的划一整齊的街道。從地圖上看,這個城市的街道就像用鋼尺畫出的一樣規整。大街上很多飯店,門面并非宏偉奪目,而是那種歐式傳統的居家飯店,但每家門口都斜插着美國國旗和飯店店旗。鮮明的文化特征和底蘊的顯現,會令人肅然起敬。走在大街上,那一幢一幢仰望不到樓頂、接映在楚楚藍天上的高樓大廈,有鋼跨結搆、玻璃幕牆的現代派簡約時尚大廈,也有色彩沉澱凝重、玻璃彩窗、雕刻精美,十八、九九世紀的歐式經典風格建筑,那麼和諧地佇立在寬敞街道的兩旁,新舊互襯,風格各顯,互為你我,彰顯和諧。 藍天清澈,白云輕妙,空氣舒張,鮮花處處,紐約這個城市很潔淨,很環保,能感受到城市人的文明程度和政府的管理水平。我們母女自助游的落腳點,就在紐約市的曼哈頓島Manhattan。因為此行首次赴美自助游,動身之前我女兒在網上做了大量功課,查閱美國和紐約的資料,特別留意出行攻略。女兒的美國同事阿萊斯告訴她:就住在曼哈頓區,網上提前預定,可以找到便宜的酒店,千萬別去皇后區,被壞人搶劫時有遇到。 紐約和曼谷兩個城市有一個異曲同工之處,城市中間都有一條蜿蜒貫穿的河流,把城市分隔成南、北兩岸。在城市紐帶的河流上,都創造出多座造型精彩、美輪美奐的橋梁,點綴着城市的風景線。資料上說,紐約,這個位于新大陸的世界第一金融中心,歷史只有短短300多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York)公爵于1664年占領此地,更名為“紐約”(New York,新約克)。 觸摸紐約,我會有這樣的疑惑,究竟是紐約造就了那些著名的電影,還是電影造就了紐約的驚人名氣?世界上,太多的人都是籍由影像的傳播力量,建立了心中對這個城市的初步印象,然後,才有機會親臨其境,一窺其貌。我便是如此。 第五大道,時代廣場,帝國大廈,中央公園,洛克菲勒中心,布魯克林大橋,自由女神,中央車站,南街海港……那一幕幕熟悉而又陌生的風景,讓我看到了紐約的浪漫、驚險、絢麗,當然,也有墮落、骯臟、丑惡。在這座集“天堂”與“地獄”于一體的奇幻城市之中,所能帶給世人的,永遠是無盡的驚艷、驚奇與驚嘆。 然而,我們所見到的,到底是真的紐約,還是只是通過別人的眼睛和大腦“解讀”之後的印象? 我漫步春暖乍涼的紐約,都市裡的春花已經用白色、粉色、紅色點綴着街道和樓群,步履匆匆的人們穿着打扮很春意,很隨性,我在街頭看見的白人、黑人年輕女孩子,時尚得素雅,個性得簡約,她們大多數穿着平底鞋,沒有高跟的別扭和折磨,追求舒適的步履。這就是我漫步紐約大街的第一印象。 媒體強勢 紐約并非美國首都,但是身為美國第一大城市與第一大港,卻是重要的經濟、文化、旅游之都,也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而曼哈頓島,無疑是紐約的核心,也是所謂的紐約市區所在,美國前500強的大企業,三分之一都將總部設于此地,尤其是曼哈頓南邊的華爾街一帶,更集聚了世界金融、證券、期貨等多達近3000家的工商機搆。 美國的強勢媒體集中在紐約。我們住進曼哈頓區的酒店,打開電視機,涌出來几十個新聞頻道,每天十多家電視台的滾動新聞和新聞分析,深刻體現出媒體的強勢。CNN、CBS、NBC、ABC等爭相報道同一條新聞,就像群狼分咬一塊獵肉,誰也難有獨家新聞。 我們春游紐約,正遇上休士頓馬拉松賽事上出現炸彈事件,美國人認定為恐怖事件,于是電視上天天滾動播放當時的爆炸現場和捉捕疑犯的經過,兩個車臣裔青年兄弟成為此次爆炸事件的罪犯,26歲的哥哥被擊斃,19歲的弟弟被活捉,電視畫面每天播出弟弟的照片,英俊無邪的臉孔,想不到會是罪犯。然後就是媒體人、專家學者喋喋不休的分析,背景分析、人格分析、犯罪分析。接着人們悼念死難者的現場,鮮花和悼詞。新聞傳遞很及時,新聞重復超級多。我問出門鏡前精心化妝的女兒:你不看電視新聞呀?她說:重復的,煩! 每天早晨醒來,我先看電視新聞。很多新聞人出鏡,他(她)們給我的印象,很敬業,很專業,很職業。現代社會,媒體人、新聞主播是一個很前衛也很時髦的職業,他們快速傳遞信息,也有機會彰顯個性。很多女主播還是潮流時裝的展示者,今年蒂芬尼引領的粉藍粉綠色系的時裝,我們剛在21世紀商場看到,她們已經穿在電視畫面上了。我看見她們的隨機性、隨性性,這是日積月累的沉澱,是成熟後的淡定坦然,就連早播新聞的背景畫面也很溫馨,城市是定格的,高樓大廈是定格的,車流的閃動帶着城市的流動,畫面流暢起來,一個動靜結合的畫面,一個真實的灰蒙蒙的早晨,這就是紐約的春天和新聞畫面的景象。 據說,紐約從事媒體職業的人數相當驚人,這是一個熱門職業,在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裡,我就看到好几位美國電視著名主持人和新聞主播的形象陳列在那裡。 吃的喝的 在天寒地冷的季節裡,你似乎也找不着熱的東西進食。剛抵紐約的三兩天,我覺得諾大的曼哈頓,大街大巷我怎麼看不到餐廳的蹤影?街頭到處都是賣熱狗和夾肉麵包的小攤販,几乎都是黑人把持的生意。我們餓了,只能選擇漢堡和三文治,使勁張大嘴咬麵包,腮幫子酸疼。很想吃點喝點熱乎的,畢竟是零上3度的寒冷天氣,但是我們在超市裡和小食品店裡只能買到冰涼的礦泉水,只能啃沒有熱氣的麵包。想起《紅樓夢》大觀園寶玉和眾姐妹吟詩斗酒時,林黛玉的綿語真見,她說酒要暖了喝,暖着喝是用酒暖我們的胃,冷着喝是用胃去暖酒,很傷身。 三天過後,才適應這個眼花繚亂的城市,發現到處都有吃的,咖啡館、便利店的後面都是賣麵包三明治的小餐廳,自助式,沒有服務員,自己吃完把殘羹剩飯倒進垃圾桶。這些小店裡可以喝到熱咖啡,但沒有熱茶熱湯。還是暖不起來。那天跑去紐約唐人街游逛,一看很失望,清潔狀況不好,店面檔次不高,几乎是每個家庭從中國發來一個貨櫃,來裡面吃喝拉撒什麼都有,全部陳列在一家商店裡,和美國主流商業區裡的專業店、品牌店從經營理念到表現手法上,都有天壤之別,一個是鄉下柴火妞,一個是都市時髦女。好容易在唐人街看到一家中式快餐店,有炒菜吃,菜式20多種,一份飯配3樣菜才4美元,菜的味道不敢恭維,但總算吃到熱飯熱菜了,心滿意足了,走時,被福建口音的老板娘喊住,苦瓜着臉指責我們沒有收拾碗筷,一看就是大陸來的。唉,大陸土豪都有定義了,我們此刻尤其懷念泰國的微笑。 我發現,美國人飲食問題多多,他們几乎餐餐吃肉,特別是離不開牛肉,很少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几乎不喝水,喝的不是飲料就是咖啡,或者啤酒,這樣飲食血液粘稠度定居高不下,心腦血管疾病必然成為常見病。我咨詢過一位美國朋友,他解析說,美國人喜歡吃牛肉,是受猶太人飲食的深刻影響,有很深的伊斯蘭文化痕跡,形成了這種飲食習慣,不容易改變。 我聽說,美國政府衛生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經公布一項國民飲食營養搭配表,認為美國人的身體骨骼發育需要高熱、高糖、高脂、高蛋白,結果所有飲食公司都往“四高”標准上制造食品和飲料。半個世紀下來,美國人民慘了,養育出了占美國人口三分之一的胖子(超體重者),肥胖帶來一系列疾病需要花費大量社會資源去建立醫院和救治網絡。看來美國胖子多的原因真的與政府有關,與基因無關。 胖子景觀 來紐約前,美國小伙子阿萊斯對我女兒說:你去紐約,會看見一景:街上胖子很多!你先不要激動,慢慢看,等你有了拿相機出來拍合影的沖動時,那就是紐約最胖的胖子! 美式思維影響着我女兒逛街時一直關注胖子。紐約街頭川流不息的人群,男女胖子就夾在人群中間,隨處可見。他們胖得奇形怪狀,有的女孩子胖到行走困難,粉紅色的臉蛋卻長出大象粗腿;有的非裔女人屁股超圓超擴張,肩膀窄小,看上去像一只正坐的大鴨梨;有的男人上下圓成一個油桶,脖子和頭一般粗。我逗女兒說:小姐,你有拿相機的沖動了嗎?她說:看見很多個了,但是不敢亂拍他們,美國人很講尊嚴的。我說:我們是善意的調侃。女兒說:調侃就已不是善意。
美國小伙子阿萊斯還告訴我女兒,很多胖子不得不坐輪椅去上班,因為他們實在走不動路,但不工作又沒有收入。我就不明白了,少吃點,多動點,至于胖成那樣嗎?阿萊斯還說:紐約城裡的胖子是全美國最少的,有的城市更嚇人,40%是胖子。我在想,當胖子變成一種普世價值觀的時候,瘦子會不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