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兩國在南海的行動,愈來愈具針對性。最新進展,美國六架戰機飛越黃岩島上空,引起中國強烈抗議;美國負責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羅素明言,美國決心不讓中國破壞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南中國海的利益。雙方動作頻仍,並呈螺旋狀持續升溫,要維持鬥而不破,風險愈來愈高。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4月9日前往印度和菲律賓,展開亞洲之旅,討論區域國防合作問題。他行前不僅取消中國行程,更表示,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引發區域緊張。北京立刻還以顏色,12日再次試射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 美中軍方高層也各出奇招。4月15日,卡特登上最近重返南海的美國航空母艦「史坦尼斯號」視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日前也率高級別代表團赴南海,巡視中國的人造島礁。雙方連串大動作,南海行動都卯足全力,針鋒相對,絕不示弱。如果這種趨勢持續,雙方還能做到「管控分歧,鬥而不破」嗎? 自「管控分歧,鬥而不破」概念提出,到美中近一年多來簽署空中與海上避免擦撞備忘錄,而得以具體落實。去年9月24日、25日歐習會期間,美中進一步達成雙方絕不兵戎相見的共識,即雙方可在許多議題或領域合作,也可在許多議題或領域競爭,但透過「管控分歧」讓彼此「鬥而不破」。 問題是,美中在許多議題或領域競逐,因雙方認知不同,已出現愈來愈多誤解,特別是雙方較少透過外交管道進行理性溝通,反而在較多情況下,透過軍方放話與配套的軍事行動彼此較勁。長此以往,勢將導致因誤解而形成錯誤認知,進而造成誤判,最後可能擦槍走火,導致戰爭爆發。 首先,美國在南海特別強調航行與飛越自由權,主要是擔心未來可能情境,而非基於過去南海航行與飛越自由權遭到威脅的事實。由於南海是美國在亞洲許多盟國與夥伴運送石油、貨物與戰略物資必經航道,一旦中國透過南海經略與軍事部署,將南海變成「內水」,勢將對美國在亞洲盟國與夥伴的經濟與軍事安全造成衝擊,從而重創美國的亞洲政策。 然而,北京卻認定,華府利用航行與飛越自由權的「假議題」,在南海進行分化。當雙方認知不同,就可能造成誤判,讓「管控分歧,鬥而不破」徒勞無功。 其次,去年9月習歐會期間,習近平向歐巴馬保證,南海絕不會軍事化。惟實際上,北京仍加緊建設南海人工島礁,並不斷強化島礁軍事部署,顯示中國領導人的保證與實際作為存在著落差。 美國認定習近平的保證只是徒託空言。當雙方因誤解而造成錯誤認知,卻無法透過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歐習會,或像亞太經合會、核安峰會等多邊峰會有效溝通後,誤判可能性更增高,讓「管控分歧」難以發揮應有功能。 第三,若只有美中兩國在南海爭鋒,即使緊張情勢升高,只要雙方秉持「管控分歧,鬥而不破」原則,危機仍有可能緩解。然而,由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澳洲)與日本都捲入,南海情勢已日益複雜化。 菲律賓3月中旬開放五個軍事基地,供美國海空軍使用,日本4月12日派遣一支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日本艦隊駛入南海,分別停泊在菲律賓蘇比克灣與越南金蘭灣,凸顯南海情勢已日益複雜化。 美菲軍事合作更上層樓,使美國在與中國在南海的競爭,漸立足於地緣位置平等的基礎上,至少面對中國人工島礁軍事部署,美國海空軍不再有近處無基地可用的缺點,更能藉此號召亞太盟國與夥伴,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日本海軍大舉南下,最引人矚目的是噸位最大的護衛艦「伊勢號」,其實比直升機母艦噸位還大。該大型護衛艦參加4月12日由印尼海軍主辦的國際閱艦式及多國聯合演習後,13日起至26日將陸續讓澳、菲、越、韓等18國年輕軍官登艦,從印尼駛往菲律賓。在該艦會議室,亞太不同國家的軍官將針對中國建設人工島礁、增強南海勢力、海洋安全保障等議題,交換意見。「伊勢號」抵達蘇比克灣後,將與美、菲兩國海軍聯合演習,進行協調。 這些動作無異強化了國際聯手制衡中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底參加華府核安峰會期間曾指出:「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心向美國」。與北京關係向來良好的李顯龍都如此坦白,顯見南海軍事化政策對國際觀瞻的影響很大。如果北京續「犯眾怒」,美國就如魚得水,光靠中美兩國想「管控分歧,鬥而不破」,恐怕都無法穩住陣腳。 |
【中國新聞組/北京2日電】中新網報導,2024年12月31日晚,廣西合山國家礦山公園東礦[详细]
【台灣新聞組╱台北報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等4人涉京華城等案本月27日被起訴後交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