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系北京25日電】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僅在今年頭三個月,跨境協議總價值就達到1010億美元,接近2015年全年1090億美元的水平,但是由於債務壓力上升等原因,中企海外併購數據也可能出現下降。 華盛頓郵報報導,儘管一季度併購數據搶眼,但中國海外併購前景可能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麼光明。中國企業投資者發現,僅僅「開最大數額的支票」不再管用了,因為他們的交易面臨外國企業和政府的嚴格審查。 報導說,2016年將不會是大家意料中的創紀錄年,而且在中國成為國際舞台上長期的併購玩家之前,中國的海外併購數據也可能出現下降,原因有下面幾點: 理由一:要求提高透明度的壓力上升 當安邦(Anbang)放棄以140億美元競購美國酒店集團喜達屋(Starwood)的時候,存在許多未解的問題,比如說,這家創立於2004年、迄今沒有上市的省級汽車保險公司最終真能獲得其宣稱的融資嗎? 安邦交易並非個例。隨著中國在國際併購舞台上的角色日益上升,中國企業日益受到來自交易相關方的壓力,它們被要求提高在所有權架構、融資來源和企業治理方面的透明度。 理由二:日益加劇的國家安全擔憂 2016年3月,中國國有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列入制裁黑名單;在歐洲,飛利浦照明(Philips Lighting)最近迫於美國方面的壓力,放棄了與中國投資者的30億美元的交易。 理由三:債務壓力日益上升 就在安邦宣布放棄競購喜達屋的同一天,上海復星集團宣布,該公司將暫停尋求海外收購。 在過去兩年裡,復星收購了涵蓋不同行業的近50家企業,包括法國度假村集團地中海俱樂部、希臘零售商Folli Follie、一系列知名保險公司(葡萄牙的Caixa Seguros和美國的Meadowbrook)以及房地產資產。復星的淨債務與股東權益比率在2014年底升至112%,去年末為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