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訊】《贛州晚報》報導,於都縣羅坳鎮全角村村民向記者反映,因該縣躍洲峽山水電站工程建設需要,2012年村里三個小組地處貢江邊的80多畝良田需要抬田。2014年1月,相關部門稱抬田工程結束並通過驗收,然而村民發現,被抬高後的農田高低不一,根本無法耕種,成了廢田,荒蕪至今。 全角村下河子口組村民李冬來告訴記者,這80多畝田原本因地勢平坦,灌溉便利,日照充足,是全角村最好耕作、產量最高的良田。可2014年1月抬田工程完工並通過驗收後,農戶們見到的卻是高低不平的廢田。高處無法灌溉,低處則積水難排。良田變成了廢田。 於都縣躍洲峽山水電站抬田工程項目部負責人介紹,抬田,就是將水利工程庫區淺淹沒區域的耕地抬高,先要將可耕作的熟土層剝離,然後填上從別處挖來的新土作為墊高層,再填上保水層,最後覆蓋上原來的耕作土層,同時修好水渠、田埂等設施,形成新田,保住耕地,目的是為了大幅減少外遷安置的移民數量。此外,抬田工程未驗收期間,每季每畝補償600元,一年兩季共計1200元。抬田完成劃分村民耕作後,另還有5年的熟化期補助,補助金額共計2000元。 按此說法是「一抬多贏」,可結果卻「贏」得了村民的投訴。松山排組村民吳孝芳說,春耕在即,每天看著家門口80多畝農田荒蕪,任由雜草生長,感到特別心痛。而且,2012年至2014年抬田期間的每年1200元補助款,他們也沒拿全。記者隨後採訪了20多戶抬田戶,個別農戶稱只拿到一年補助,大多數農戶表示拿到一年半補助。農戶們都說,急盼相關部門能盡快將這片抬田重新平整好,同時把幾年來的補助款結清。 說起當時的驗收,村民也紛紛埋怨:三個村民小組組長不應該在「完工驗收簽證表」上簽字。可三個小組長也有話說:當天驗收時,他們已發現抬田高低不平,不同意簽字,但參與驗收的各部門負責人承諾說保證會把田平整好,不影響耕作,他們才簽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