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綜合報導】大宗商品市場榮景來來去去,但歹年冬可能才要開始,將衝擊過度倚賴商品出口的國家與產業,必須儘早調適。 日經新聞報導指出,自20世紀初以來,曾有3波商品「超級循環」,也就是長達10年的多頭市場,最近1波榮景在2011年與2014年初之間攀抵巔峰。在超級循環觸頂之後,尾隨而來的往往是景氣沈淪,可能持續超過10年。 從普遍性的需求疲弱和供應過剩看來,這回情況恐怕也不例外。這勢必打擊許多國家和企業,若要把衝擊減到最低,除努力調適應變外,別無選擇。 過去2年來,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遭遇中國經濟成長減緩與全球商品價格跌價的雙重打擊,蒙古即為一例。亞洲開發銀行(ADB)3月預測,蒙古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可能僅成長0.1%,比去年2.3%的成長率大幅降溫。蒙古主要出口是銅、煤和原油,全都在這波全球商品行情下挫中遭殃。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估計,2012-2013年,在總計135個開發中國家中,有63國的商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超過80%。同屬「金磚5國」(BRICS)的巴西和南非,數年前還是市場寵兒,如今經濟卻被礦業景氣低迷拖累。就連富國如加拿大和澳洲,經濟也大受礦業景氣急轉直下影響。 商品超級循環結束,進入漫長的景氣低迷期,加上供給過剩和全球經濟展望不明,使分析師和投資人對前景不表樂觀,即使最近原油等商品價格反彈亦然。 若商品行情低迷成為「新常態」,深深依賴礦業的國家必須致力推動經濟多元化。中國因為對商品的倚賴度較低,目前仍能維持相對強勁的成長。 個別企業的因應方式不一,有的在咬牙苦撐,有的則設法把危機轉化為企機。例如鋼鐵業就經歷大整頓,阿賽洛米塔爾、塔塔等大型生產商都蒙受虧損,正紛紛出售鋼廠;新日鐵住金則在鋼價下跌之際把握收購良機,以擴大全球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