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訊】日本外相岸田文雄30日拜會中國總理李克強,中日關係出現融冰跡象,儘管兩國有釣魚台、南海衝突問題,但因北韓引發核武危機,推動中日兩國走向管控分歧、擴大合作之路。 自習近平執政以來,安倍晉三和習近平僅有過兩次非正式會談,中日高層交流陷入停滯,但安倍致力改善中日關係。據日媒報導,安倍有意於5月間更換日本駐北京大使,新的人選橫井裕是外務省知名的「中國通」,與王毅素有交情,顯現日方無意與中共兵戎相見。 中日雙方在外交上互有較勁,安倍內閣將釣魚台國有化、修改和平憲法及推動「價值觀外交」,促成日、澳、印度的緊密安全合作關係。北京則透過「經濟外交」穩住印度、澳洲,並利用巴基斯坦牽制印度總理莫迪的戰略安全政策,而在外交上暫時冷處理安倍。 但在東海、南海問題上,中日雙方會隨情勢而調整姿態。依目前東海態勢來看,中日釣魚台爭端仍可能長期維持「日方不登島、不調查、不建設」與「中方克制宣達主權方式」的現狀。中美南海衝突也僅止於相互叫囂與軍事較勁。中美並無在南海決一死戰的意願和決心,雙方既有能力管控危機,沒有理由無限制地針鋒相對。 真正讓北京憂心忡忡的還是北韓的核武危機。金正恩政權面臨聯合國安理會的全面制裁,所有外援管道幾乎都被切斷,未來引發經濟崩潰,迫使金正恩鋌而走險,打亂北京「朝鮮半島不生戰、不生亂、無核化」與「中方不會坐視朝鮮半島穩定受到根本破壞」的戰略布局。 在國際制裁之下,北韓除聲稱擁有核武,經濟上已一無所有。金正恩為穩住政權,出言恐嚇的下一步,可能採取更激進手段。北京只有嚴格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才可能逼使北韓接受「談判代替對抗」的途徑,而這需要鄰國日本的合作,因此促成了中日關係融冰的契機。 |
【中國新聞組/北京2日電】中新網報導,2024年12月31日晚,廣西合山國家礦山公園東礦[详细]
【台灣新聞組╱台北報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等4人涉京華城等案本月27日被起訴後交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