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切换风格
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立即註冊

泰国世界日报

搜索
热搜: 泰国 政治 攻略
泰国世界日报 首頁 綜合 副刊 查看内容

書劍無負平生 ■張作錦

2016-5-14 09:00| 发布者: 673880| 查看: 1571| 评论: 0

读新闻

王先生交往的學人不限於文史哲範疇,物理學大師吳大猷先生,在主持中央研究院時,有些想法也得到王先生的協助而實現。吳先生卸職中研院院長,本有一筆退職金,但君子可欺之以方,為歹人所騙,生活立即陷入困境。王先生遂在清華大學為吳先生設立講座,每月十萬元,由他的後輩清大校長沈君山博士照應,歷時將近十年。

王惕吾先生西歸,沈君山先生在追思會上致詞,卻「別生枝節」。他任清大理學院院長時,還是單身,追求一位新竹的小姐,王先生替他親去提親。沈先生入閣作政務委員,也許「名士」慣了,王先生說,從政要穿戴整齊一些,就送他兩套新西裝。沈先生指著那天他身上的西裝說,這就是兩套中的一套,他特別穿來,追懷王先生關懷後輩的無微不至。

提到西裝,還有一樁。大陸青年學者楊小凱,一生非常傳奇。他十九歲還在長沙中學讀書時,貼出一張大字報「中國向何處去」,被判十年勞改。進了勞改營,發現當時中國最高級知識分子多在那裡。他就在營「進修」,在沙土地上用樹枝演算數學。

十年出獄,他考取社科院研究生班,獲計量經濟學碩士,後被武漢大學聘為助理教授。此時旅美經濟學家鄒至莊訪大陸,非常賞識楊小凱,推薦他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修,1988年獲博士學位,1990年被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他的論著《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於20022003年被兩度提名候選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不幸罹肺癌於2004年逝世,年僅五十五歲。

1990年王惕吾先生訪紐約,筆者時在世界日報工作,王先生希望與楊先生晤談,聚會在報館附近的一家中餐廳。王先生大概不懂計量經濟學,但他懂得人生。餐後他說:「小凱,陪我走回報館吧!」到了 報社,王先生進入他的臨時辦公室,片刻後出來,手裡拿著一個信封袋,對楊小凱說:「你要去澳洲教書了,當教授可是要穿得整齊一些,我送你兩套西裝吧!」不管信封裡是否只裝得下兩套西裝,但是它一定裝得下兩岸和兩代人之間的關切、鼓勵和祝福。

我常常想起他們兩位老少對談的情景。如今王先生和楊先生都走了,人已不在,但情義長存。

作為聯合報領導人,王惕吾先生對文化的信仰和文化人的尊重,自然會在報紙上耕耘和實踐。他深知一份報紙的價值,不在發行的廣度,而在內容的深度。1977年,他接受編輯部的建議,做了兩項重要的決策:成立專欄組和副刊組。

專欄組由後來擔任聯合報總主筆的黃年先生負責,專人、長期與學界聯絡,經常舉行座談會、討論會,充分發揮媒體和學界導引社會、監督政府的功能。一時間,海內外專家學者,如孫震、胡佛、楊國樞、文崇一、張忠棟、李鴻禧、黃光國、袁頌西、高希均、丘宏達、許倬雲、余英時等等,都是聯合報長期作者。

王先生對學者們的專長和性向好像也十分了解,常加借重來充實報紙的內容。高希均教授1977年在聯合報發表〈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引起朝野廣泛的注意和討論。王生先認為高先生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他銳敏的觀察和行雲流水的文章,更是一位好記者。那時台灣「反共抗俄」十分堅定,但對俄國卻所知甚少。由於高先生在美國任教簽證方便,王先生乃請他去了一趟蘇聯,把「鐵幕」為台灣讀者掀開。

副刊組延聘小說家馬各(駱學良)和詩人瘂弦(王慶麟)先後主持,做了很多開創性的事,譬如舉辦文學獎。先是小說,後來增加了散文、戲劇、詩和報導文學,當時的獎金最高一年就有兩百萬元,敦請國內外名家評審。兩年後,其他報紙也有仿效者。

那時許多青年作家,因要兼差、打工賺生活費,不能安心創作,聯合報和他們簽約聘為「特約撰述」,每月津貼五千元(相當報館新進記者的月薪),每月只要供稿一篇文章就行。應聘者有吳念真、小野、李昂、蔣曉雲、李赫、朱天文、朱天心、丁亞民、蕭颯和羅珞珈等人,後來都成為名家。

文藝是文化的重要體現,但文藝的內容,不應止於小說散文詩歌,繪畫也是。大陸甫開放,聯合報就請畫家梁丹丰女士用她的筆「走過中國大地」。

王惕吾先生想辦好他的報紙,使他的文化理念得以實現,報館當然要有夠水準的編採人員,所以他非常在意學校的新聞教育。

聯合報曾與政治大學新聞系「建教合作」,由學校選拔優秀學生,聯合報提供在校時期全數學雜費、書籍費、生活費。寒暑假到報館實習四個月,另發津貼,畢業後到聯合報工作。那些「建教合作」的學生,有的已進入聯合報領導階層。

王先生常覺得台灣新聞院校的課程,重理論而輕實務,不能與新聞界實際需要相銜接。他認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以實務為主、以理論為輔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台灣可以仿效的,於是有協助台灣大學設新聞研究所的構想。

這個構想得到當時台大校長孫震和法學院院長袁頌西兩位先生的支持。那時哥大新聞學院院長華裔學者喻德基博士行將退休,王先生1988年專程赴美,面會喻先生,為台灣學生「拜師」。喻先生慨允協助,並把他的得意門生、曾任UPI特派員的Neal Robins也請到台灣。聯合報協助新研所創立經費,補助海外聘請學人的津貼,以及其他的需要。

新研所1991年首次招生,取十二人,報名者六百人,錄取率比大學聯考低多了。開課未及一年,忽爆出兩個問題:第一、路線之爭:校內有人認為,台大是一研究型大學,不能辦「職業訓練班」,於是喻德基院長離職返美。第二、聯合報壟斷:學校有人指出,聯合報出錢出力的目的,是想壟斷台大新研所。在此情況下,聯合報的協助被迫中止。新研所首屆畢業生進入聯合報及中國時報者各三人,其餘則進入別的媒體,聯合報何壟斷之有?

綜觀王惕吾先生一生的行誼,看得出他是軍人出身,但有文人情懷。面對中國新聞界「文人辦報」的傳統憧憬,他應當得起是位「報人」。

尤其是,王先生之嚮往文化與禮賢下士,超越了聯合報系的範圍,他不但殷切邀約文人賢士在報系園地展現風采,也鼓勵聲援他們在報系以外的各自領域實現理想。王先生珍愛文化、成就文人,後人見其報人的形象,但不能忘記,他曾是當代一方培育文化及文化人的土壤。

王先生以「正派辦報」自勉和勗勉聯合報員工,「正派」就是「善盡社會責任」的意思。王先生雖然走了,但同仁對「報訓」始終兢兢自守。

王先生辭世二十年來,台灣的媒體環境和媒體作風,變化很大。以文化和文明的標尺量之,很多時候是不及格的。筆者一介退職記者,於外界以「弱智」和「亂源」批評新聞界,都覺無以面對。「幸而」王先生走了,可以「眼不見心不煩」吧!

(下)

©版权免责声明
1、本新闻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本文作者个人意见,与世界日报立场无关;
2、世界日报所有新闻由责任编辑编译后发表;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责任编辑和世界日报编辑部的同意;
4、责任编辑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站部分内容翻译自泰国媒体,但并不代表世界日报赞同其观点并为其观点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热点图文
推荐阅读
《孤軍風雲》書後結語
作者/谷學淨 自古以來,凡屬於歷代征戰的史書中,作者或讀者,常以...查看全文
第九章  泰皇垂顧歸化  祖國情深救助(第4節)
作者/谷學淨 自公元1982年11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中國災胞救助...查看全文
第九章 泰皇垂顧歸化 祖國情深救助(第3節)
作者/谷學淨 四、發展畜牧:引進外來種牛、種豬,聘請畜牧專家輔導...查看全文
第九章  泰皇垂顧歸化  祖國情深救助(第2節)
作者/谷學淨 當時任救總理事長的谷正綱先生,遂先行籌組「泰北難胞...查看全文
手机版

轻松读报,链接世界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世界君亲密互动,还有劲爆奖品等你来拿!

官方微博

最快最准泰国即时新闻,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