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俄羅斯與東盟各國20日在索契召開的峰會發表宣言,明確提到南海問題,特別強調應保證海洋和貿易暢通,保障海洋航行和空中飛行自由,呼籲爭端應依國際法和海洋法透過和平手段解決。俄羅斯表達的立場,被認為「似乎與美國更接近」;俄羅斯與東盟聯合聲明似在呼應美國。對剛宣布俄羅斯在南海問題站在中國一方的北京,這無疑是一記清脆耳光,中國猶如被莫斯科在背後捅了一刀。 從俄羅斯角度看,普亭政府毅然倒向東盟,原因大致如下:一、俄國一直想扮演新崛起大國角色,對世界事務及亞太地區插足意願甚高。譬如在敘利亞和南海等問題上,俄國始終展現積極干預姿態。莫斯科不願讓美、中單獨在亞太地區爭奪霸權和制定規則,也想凸顯莫斯科的地位與影響力。 二、南海和東南亞是世界經濟最活躍地區,俄國與該地區經貿關係日益增強,與亞洲各國經貿交往越來越成俄國經濟重要支柱。正如普亭所說,亞太地區經濟規模占世界經濟總量60%,全球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一半發生在亞太地區。俄羅斯與該地區夥伴在金融合作方面漸入佳境,俄國近一年吸引外資約90%來自亞太。因此,俄羅斯與亞太國家合作具長遠戰略利益。 三、俄國經濟在歐美聯盟制裁下一落千丈,今非昔比,如今想與美國和歐洲緩和衝突,嘗試在世界事務上與西方合作修好,以促使西方減低甚至取消長期經濟制裁。 四、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俄國長期想通過其他國家如日本等牽制中國。中國崛起實力增強,讓俄國擔憂,怕中國有朝一日向俄國征討被割讓的領土,或取代俄國在亞洲的地位。中、俄歷史上領土糾葛與恩怨,讓兩國難以建立真正互信與親密夥伴關係。 當然,俄國插手南海事務,站在東盟立場給中國難堪,也不能過度解讀。俄國或許想各方都不得罪,能在東盟獲最大回報,並以此適當遏制中國的強勢作為,卻不想傷害中俄關係。因為中俄之間在與美國博弈中,有很多共同利益與共識,莫斯科沒有理由因南海問題而把中俄關係搞砸弄僵。 但俄羅斯態度急轉直下,對中國是嚴重警號。中國近年在東海、南海頻頻展示強勢以來,越來越多周邊國家(如日本、菲律賓、越南等)與中國摩擦,友好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漸與中國疏遠。這一方面是因美國「重返亞洲」遏制中國崛起戰略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北京外交政策及戰略布局顧此失彼造成。 北京要衝出所謂第一、第二島鏈,海軍嘗試走向深海、打破美國獨霸西太平洋地區局面,讓鄰國特別是東盟各國畏懼,紛紛倒向美國,以求華盛頓保護,致使中國在亞洲越來越孤立,甚至成眾矢之的。現在,連被北京視為最緊密戰略夥伴的俄國也背向中國,似站在北京對立面,打中國的臉。 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態度強硬,除了美國的戰略擠壓與逼迫,如頻繁的近海偵察與騷擾,鼓勵和煽動周邊鄰國與中國反目,宣揚中國威脅論等,習近平上台以來外交風格轉變,從「韜光養晦」轉而「有所作為」或「積極作為」也有很大關係。習近平戰略思想基線,可能是持續保持在東海、南海的主動進擊態勢,但盡力掌控衝突,避免發生戰事。 這一戰略考量,是假設美國對中國南海主權聲索的反制行為,不致與中國開戰;而即使失控,北京也有信心和能力讓美國卻步。北京可能料定,美國對南海保持壓力,只是為增強其在亞洲的影響力,並無意與中國兵戎相見,因為這不符合美國重返亞洲的實質利益。相反,美國可能也樂見中國在南海扮演強人,凸顯美國保護盟國利益的正義形象,且軍事緊張也帶給美國巨大軍售收益,促成亞洲國家加入其主導的TPP協議。從這些視角看,中國實際上反而成為美國對抗和遏制自己的得力「幫手」。 至於東盟和周邊國家的不滿與疏遠,北京或許認為,隨著中國對南海控制加強和時間推移,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將適應中國的作為,最後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南海主權。但這些如意算盤是否應驗,卻不是北京可完全掌握。中南海也許有各種可能因應預案,包括是否不惜與美國武裝衝突;如果軍事戰役輸了,是否擴大戰事甚至動用核武威懾,以阻止美國打壓。 或許就因莫斯科看透北京心計,才決然似與東盟和美國站一邊,反對中國的立場,以阻止北京在南海動武,將俄國拖入戰爭泥沼,損害俄羅斯在亞洲的利益。俄國是在為自己利益盤算,不願成美中爭雄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