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站在地中海夏日明媚豔陽下,高高的太陽將深鬱的橄欖樹影投照在院內白碎石地上,過去現在及未來彷彿於瞬間已聚為一體,遠遠那處歷經二千多年風雨吹送的古高盧石垣頹墟已成為一個故事的背景。 位於法國南方尼斯古城中的馬蒂斯博物館靜寂安寧。勃艮第紅色外牆上,淡淡灰藍色木百葉或開或合,內裡窄長的同色系窗格上,鑲嵌著潔淨透亮的玻璃。這座始建於十七世紀義大利風格的三層優雅宅邸,位於高高的Cimiez山上,俯瞰尼斯港灣,距離曾是法國現代野獸派畫家馬蒂斯人生後三十年駐留的港灣Villa Regina僅幾步之遙。外面的世界紛紛擾擾,變幻難測,馬蒂斯只活在自己所營造的天地間,家中畫室是他「世界中的世界」,平衡安泰,豐裕寧靜。 博物館內空曠安詳,唯一的凸顯物便是懸掛陳設著的七十幅油畫、三百多張素描、十五冊由馬蒂斯繪以插圖的書籍、多尊雕塑、百多件藝術家生前觸摸使用過的器皿物件,以及無數畫家昔日的工作及生活攝影。畫作上豐富多采的色彩,素描流溢靈動的曲線,雕塑強勁緊湊的質感張力,皆彰顯出永不止歇的生命活力,彷彿能感覺到藝術家的呼吸氣息,凝眸深思的視線,穿越日月光影,流轉俯視於現時現刻。 記憶尤其深刻的是擱放在封閉玻璃罩內的那部英國作家James Joyce所作小說《尤里西斯》。書籍正大大展開,卓顯出一幀由馬蒂斯所作的黑白蝕刻版畫插圖,畫中舞蹈般放懷恣意的素描線條,自在無羈,令人心神嚮往。這部一版一印的《尤里西斯》乃由美國紐約限量版俱樂部於1935年手工印刷出版,如今已被視為二十世紀書籍出版的經典之作。書內收錄有馬蒂斯的六幅黑白蝕刻版畫,以及二十頁平版印刷於彩色薄紙上的畫作。 從二樓中庭,可見一層大廳粉白牆壁上張掛著那幅著名藍色剪紙畫系列中的〈藍色裸體之四〉。白色背景下,青藍色的畫中人單純自然,恍若正垂首靜思,個體存在之外,空間寥闊無垠。1952年,已坐於輪椅之上的馬蒂斯完成此一藍色剪紙畫系列。 1941年,馬蒂斯因患結腸癌接受手術治療。自此,他不得不輾轉於床榻與輪椅之間,再也無法長時間站立作畫,然馬蒂斯心中的藝術創作欲望卻從未止歇,開始「以剪作畫」,創立集前衛與傳統於一身的剪紙貼畫藝術新形式。他先在紙上塗上厚厚的不透明水彩,然後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剪裁黏貼。兩年後,馬蒂斯創作出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剪紙貼畫〈伊卡洛斯〉。 當時馬蒂斯的女兒Marguerite因參加法國抵抗運動而被捕,正飽受德國黨衛軍的酷刑折磨。畫中年輕的黑衣人伊卡洛斯,正快樂無羈地遨遊於純淨明淨的深藍天穹之間,他那顆年輕蓬勃的心鮮紅燦爛。伊卡洛斯完全忘記了父親戴達洛斯的忠告,飛得高且遠。太陽的熱力漸漸融化了身上那對蠟製的翅膀,他最終墜落於海中,天上的璀璨星辰變幻而成海中星星點點的水草。這幅馬蒂斯最著名的剪貼畫後輯錄於1947年出版的《爵士》一書中。這冊限量版《爵士》共印製出二百五十本,書內收錄有一百幅馬蒂斯的剪貼畫作,美麗絕倫,精采稀缺,乃現代藏書家眼中的珍品。 1869年,與畢卡索、杜尚齊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現代藝術家的馬蒂斯出生於法國北部,家中擁有一小花店。十八歲時,他前往巴黎學習法律,獲得律師資格後,順理成章地開啟其律師生涯,但他心中並不快樂。 由於患盲腸炎且久治不癒,馬蒂斯纏綿床榻多時。母親送給他一盒顏料,供他塗鴉打發時日。無意間,馬蒂斯竟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快樂天堂」。病癒後,他決定前往巴黎學習繪畫。父親雖萬分不悅,但也只好無奈同意。 馬蒂斯在朱利安學院學習一年後退學,1893年轉而師從國立美術學校的居斯塔夫‧莫羅。得其鼓勵,馬蒂斯開始大量臨摹學習羅浮宮內所收藏的莫内與塞尚的畫作。1899年,他花費一千三百法郎買下塞尚的〈三位沐浴者〉。這幅小畫作成為馬蒂斯昔日的靈感源泉與創作法寶。1904年,他結識了後印象畫派點描主義畫家保羅‧希涅克。受其畫風影響,馬蒂斯創作出頗具點描主義規整風格的油畫〈奢華寧靜與愉悅〉。 1905年夏天,馬蒂斯來到法國南部海濱小鎮Collioure,與畫家安德列‧德蘭一起習畫探索。地中海暖人的空氣,清亮紛呈的鮮明色彩,徹底解放了畫家的身心,手中畫筆可自由自在地表現出心中真實不虛的感覺認知。新印象主義節制有序的畫風從此自他的作品中消失,馬蒂斯早期最重要的現代主義油畫代表作〈啟窗〉誕生。 那年秋天,馬蒂斯的〈啟窗〉與〈戴帽的女子〉,加上另外幾位志同道合的畫家德蘭、莫里斯‧烏拉曼克、喬治‧布拉克、阿貝爾‧馬爾奎的多幅作品,在現代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秋季沙龍展出。畫作上野蠻變異的色彩表現,大膽狂放,桀驁不馴,令見者瞠目結舌,激起觀賞者的強烈憤怒與反感。 即便是畫家原本的追隨欣賞者也對之頗有微詞,那幀以頭戴愛德華式帽子的馬蒂斯夫人艾蜜莉為模特的沙龍肖像畫〈戴帽的女子〉尤其飽受非議。藝術評論家們冠其畫風為「野獸畫派」,「彷彿將一罐油彩直接潑上人們的臉」。 並非所有人皆斥責鄙視馬蒂斯的作品。奧地利著名作家雷翁‧沙汀與他的妹妹格特魯德,卻很欣賞馬蒂斯畫作中獨立無羈強勁勃發的生命力。他們特別購下油畫〈戴帽的女子〉,予馬蒂斯雪中送炭般的認可,兄妹倆人成為畫家的終身摯友。通過沙汀兄妹,馬蒂斯結識了博學理性且教養深厚的俄國藝術收藏家謝爾蓋‧休金,休金由此變成馬蒂斯最重要的藝術庇護人。每次去巴黎,他總會清空馬蒂斯畫室中的作品。休金還特別聘請馬蒂斯在自己莫斯科大宅Trubetskoy Palace寬闊的階梯牆上,繪製兩幅巨型壁畫〈音樂〉與〈舞蹈〉。 完成於1910年的畫作〈音樂〉,描繪出一派藍紫的天,清綠的草地;五位棕色裸體遠古洞穴中人,彷彿是來自原始直接的伊甸園,簡單寧靜,自然樸素,正在隨心演奏放歌,恰似文明理性誕生之前的古老跫音。另一幅畫作〈舞蹈〉則表現出浸淫在自己世界中五位一圈褐紅色裸體舞者,肌體強健賁張,在鮮綠色的山坡上恣意放任地舞蹈,舞姿雄渾和諧,背襯著瓦藍的天。〈音樂〉與〈舞蹈〉令馬蒂斯成為世人追崇認可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自小成長於紡織業重鎮的馬蒂斯,始終偏愛整齊有序的傳統手工製品。富有裝飾意味色彩濃重的掛毯、織料圖案、絲綢繡品、繁複多采的伊斯蘭藝術,皆可作為其繪畫創作的元素和題材。 「色彩所固有的特性,不是將世界作為一種客觀現象來表達,而是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畫家腦海中的世界來表達。」馬蒂斯言道。熱鬧擁擠的色彩,是孤獨的畫者想像中的現世溫暖。1911年,馬蒂斯創作的油畫〈紅色畫室〉便是畫家當日心境的真實觀照。 三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已四十五歲的馬蒂斯無力爭天,只好完全沉浸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物質的存在終將消隱,不滅的反而是印象中理想的世界,真實與否已無關緊要,心中的世界方有意趣。 1917年,馬蒂斯遷居尼斯。舊時的狂野情緒已漸趨溫和,他反而更傾心於有序的天地,此時他所能把握的也只有自己畫筆下的世界。地中海平靜的海灣,美麗多姿的模特,南國燦爛陽光下的陽台一角皆是他願意盡心展現的存在。那些年,馬蒂斯幾乎已不再見自己的妻子,與他相伴的是他口中的「冰雪公主」Lydia Delectorskaya。1939年,馬蒂斯與結婚四十餘載育有二子的妻子艾蜜莉離婚。 來自俄國的Lydia堅定自信,她的父親是一名大夫,對女兒寵溺有加。1917年的俄國大革命,令Lydia驟成孤兒。最終,她輾轉逃至尼斯。 1932年,二十二歲美麗的Lydia來到馬蒂斯的畫室工作,成為他的工作室助理、經理、模特乃至紅顏知己。直到1954年八十四歲的馬蒂斯去世,Lydia始終伺他於左右。馬蒂斯最終安息於環繞著青青橄欖樹的Cimiez山頂墓地,得以與山腰博物館內自己終身心愛不忍分離的作品,遙遙相守,長相為伴。 (寄自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