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上海2日電】從1999年至2015年,這17年是中國歷史上土地資產化最為迅猛的年代,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人民幣27.29兆元(約4.1兆美元),年均1.6兆元。這些錢不全是地方政府的收入,包含徵地拆遷補償支出、土地出讓前期開發支出等先期墊付的成本。如果減去這些成本,自2003年的1799.1億元到2014年的8988億元,這12年間地方政府獲得的土地出讓純收益約為7萬433億元,年均5869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從2003年到2014年,這期間的土地出讓總收入約為23.55兆元,總體來看,這12年間土地出讓純收益占總收入的29.9%。財政部在《2014年全國土地出讓收支情況》曾推算,此類成本性開支大約占土地出讓收入的八成左右。 也有民間學者進行過對相關官方數據進行過簡單測算。據報導,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振宇2013年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一組數據,得出了2008至2012年五年間,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純收入約4.1兆元的結論。據其測算,土地出讓純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除了2012年為9.49%外,其他年皆超過兩位數,最高的2010年超過了38%。 徐振宇認為,如果僅僅衡量土地出讓總收入,政府的確獲得了巨額收益。但考慮了成本性支出後,國家土地出讓純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必然出現重大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