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第一次去大陸是到河南。在少林寺看人練功,我旁邊蹲著一位精瘦留著山羊鬍子的老先生,像是武俠小說裡走出來的人物,隨口問他:「您會武功嗎?」沒想到他一躍而起說:「喝過少林水,都會踢踢腿。」第二次去雲南,傣族媽媽邀我一起唱歌,我一急說不會唱,她回說:「有口不能唱,白活在世上。」我算是見識到所謂「高手在民間」。這些口頭文學,是集智慧與感情所表現的草根藝術,以往是「太白斗酒詩百篇」,如今則「農民只需半袋菸」,便能順口溜一溜了。 如果追溯到最早的順口溜,那該算是《詩經》了。《詩經‧魏風》上有一篇「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被當作體驗民情的資料,不靠文字記載,只靠口口相傳,寓教於樂,一直傳下來。我發現能流傳的順口溜有它的特色,順口是首要,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人人都擔心的食安問題:「吃動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麼,心裡沒數。」幾句話一望即知,一看便懂。 再則句子簡短,內容一針見血,反映大家關心的事情:「奶粉,米粉,麵粉,粉粉有毒;京官,縣官,村官,官官腐敗;河水,江水,海水,水水污染;牛奶,羊奶,二奶,奶奶傷人。」 雖說誠實說話有點惡毒,但順口溜一定要講究真實,所謂:「看多了虛情假意,聽多了太平盛世的謊言,不妨聽聽順口溜。」順口溜的功能就是讓人將積壓在心底的無奈完全傾吐出來,不吐不快不說不明,就是要過癮地直說。順口溜所傳頌的詞句也並非千古文章,不是文人雅士名家之作,而是市井小民日常所見所感,百家爭鳴,每個人都可以當作者的俗文學。吸引人的是內容包含很廣,政治、社會、風土民情,百無禁忌,直言不諱,例如:「權力,轉來轉去。關係,換來換去。口號,變來變去。物價,提來提去。」或形容某些人是「不讀書不看報,跟著感覺湊熱鬧。」加上「知識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 順口溜是依點擊率高低而自由淘汰。不好的不再被傳,傳下的就成了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化亮點,準確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以一首〈牽手〉為例,內容一直被後人增加:「牽著小秘的手,我的心頭在顫抖,好像小鹿在奔走。握著情人的手,雲裡來霧裡走,今夜不想走。握著小姐的手,好像回到十八九,酸甜苦辣全都有。牽著老婆的手,什麼感覺都沒有,好像左手牽右手。」後來又被人加上:「牽著丈母娘的手,好像摸到腳指頭,別忘了等下去洗手。」 從輕鬆的角度去了解中國社會現象很有趣,一般人民的煩惱幾句話就說清楚:「想結婚,房子貴。找工作,排大隊。買股票,全作廢。買汽車,沒車位。」看不慣年輕女孩的穿著:「超短裙,露內褲,矮胸露出半個乳。中裸為體,西裸為用,裸猶未裸,是為中庸。」其受歡迎的原因,無外乎就是「何必敢怒不敢言,痛快全靠順口溜。」 (寄自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