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福斯新聞網15日民調顯示,川普領先喜萊莉一個百分點(46%比45%),洛杉磯時報/USC在16日發布民調顯示,川普領先六個百分點(47%比41%);著名統計家西爾瓦(Nate Silver)17日公布數據顯示,如果現在投票,川普可贏俄州、佛州、北卡和愛阿華四個關鍵州。一個月前,川普全國民調和關鍵州民調大幅落後,現在追上喜萊莉,甚至超前,民調的鐘擺正擺向有利川普的一邊。 最引人關注的問題是:民調擺向川普的趨勢是否繼續?如果未來一兩周仍持續,選情會更緊繃,川普的強勢將得以鞏固,喜萊莉要扳回形勢,將出現困難。喜萊莉的失言和健康問題,加上川普修正競選策略,讓自己「步入正軌」,他的民調上升之勢可能繼續。自8月中旬川普更換競選經理後,他調整策略,「減少」自毀式發言,「增加」一些有力訴求造勢。 「減少自毀」方面,過去兩個月,川普每次民調大跌都與他發飆失控和無理罵人有關。例如他大罵墨裔法官,責備美軍卡恩中尉的父母,新競選團隊成功使他減少自我毀滅的發言,只要這種受控情況繼續,川普民調可能繼續上升。「增加訴求」方面,川普走進非裔社區、出訪墨西哥,拉攏少數族裔。他16日一反多年立場,承認歐巴馬是在美國出生,但仍未道歉。他15日提出經濟政策,揚言如當選,每年經濟成長目標訂為4%,作為「讓美國再度強大」的號召。但如何達成,專家普遍質疑。 今年大選白人選民仍占全體選民的72%,如果川普能拿到足夠白人票,勝選機會就增加。少數族裔選民多數已決定票投喜萊莉,川普向西語裔、非裔招手,可能只是想爭取兩至三個百分點的差距,他主要支持者仍是白人,提出4%的經濟成長目標、十年內創造2500萬個新工作,都有利擴大他的白人票基礎,能否實現政見則是另一回事。 今年初選時,傑布‧布希(Jeb Bush)就曾提出4%的經濟成長目標,當時被川普批評為不切實際,現在川普為了拉攏白人票,不惜反轉立場,利用傑布之言,向共和黨白人發出訊息。 經濟成長4%的指標具有特別意義:過去40年,美國GDP成長都低於4%,2015年只有2%,川普提高至4%,不但比去年增一倍,更突破40年來的紀錄。由於GDP增長涉及眾多因素,而總統的政策對GDP的影響有限,候選人向來不敢擅自訂定成長目標。喜萊莉的經濟政策就不提具體目標。美國目前經濟成長緩慢,只在1.5%至2%,川普搶在喜萊莉前明確提出4%的目標,作為政綱,宣傳上顯然比喜萊莉略高一籌。 照川普所說,減稅是主要的振興經濟措施,因為減稅將錢留在美國人手裡,有助推動消費;雖然大幅減稅使政府稅收十年內減少3兆(萬億)元,但4%的成長率如能達成,就可增加稅收,使十年減少的稅收降至8000億。這8000億元可利用減少政府浪費、堵塞逃漏稅等補回。所以按川普所說,政府既可大幅減稅,又無須減少開支,也不會出現預算赤字。 但輿論普遍看法卻是,4%的增長率根本不可能實現,只是川普的夸夸其談。川普反對自由貿易、支持懲罰性關稅,可能導致物價高漲,如引發貿易戰,將導致經濟衰退;川普限制移民,也會抑制勞動力增長。英國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預估,川普的各種經濟主張,每年甚至將為美國帶來一兆美元損失,比2008至2009年經濟衰退時期還可怕。再說,小布希時期也曾大幅減稅,但減稅對經濟的推動力量有限,並未使消費增加。共和黨人自雷根時代開始,一直相信減稅是推動經濟的最佳措施,只是誤解的迷思;大幅減稅如不相應削減開支,必然造成赤字,小布希執政時國債大增正是此因。 今年初,經濟學家戈登(Robert Gordon)出版重要著作「美國成長的興衰」,論述過去一個半世紀美國低成長的原因。結論是,未來30年低成長仍會持續,當前的互聯網科技革命,並不能推動經濟高成長。這種悲觀看法有人不同意,卻也反映川普要將成長提高一倍,並非易事。 綜合而言,喜萊莉目前的全國平均民調仍領先1.5個百分點;選舉人票方面,她也仍占些微優勢。統計家西爾瓦17日公布數字顯示,如果現在投票,喜萊莉可贏294.6票,川普只有243.4票。但喜萊莉雖占優勢,鐘擺卻繼續擺向川普一側,這是決選迄今,人們第一次感受到川普「可能」贏得選舉;對喜萊莉來說,未來的三場候選人辯論,尤其是本月26日的首場辯論最重要,能否力挽狂瀾,除了辯論會,未來50天兩人的言行會推動鐘擺移動,選情瞬息萬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