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切换风格
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立即註冊

泰国世界日报

搜索
热搜: 泰国 政治 攻略
泰国世界日报 首頁 綜合 副刊 查看内容

戲說還是解剖——讀金庸武俠及金庸的一點省思 ■周颺

2016-10-20 09:00| 发布者: 673880| 查看: 1331| 评论: 0

读新闻

我對金庸前輩的認識最初不是武俠,而是《明報月刊》。 93年剛出國那會,外面世界一切新奇。一天看到同儕手邊有份從香港郵遞來的《明報月刊》,於是藉閱了幾冊,讀後耳目一新!再後透過文字媒介的進一步了解,始知《明報月刊》同屬香港《明報》系列,與武俠先生金庸有關。儘管因地域關係無緣閱讀《明報》,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兩岸四地,《明報月刊》擎文化大旗,把民族命脈。幾十年如一日,不由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99年世紀交替之際,電視劇《天龍八部》在內陸熱播,素有文化「痞子」之稱的大陸知名作家王朔可說也是經不住"誘惑"。一番啃嚙之後,自述了首讀金庸的感覺。不知是文人相輕還是氣味不投,總之原話好像是:很糟糕!

而後隨著《天龍八部》劇情的延伸,在朋友的攛掇下,王朔竟然買了套小說全版。按王朔的原話是:本打算再次讀讀,沒成想回家一啃,還是難受。於是一冊讀罷,就火燎似的寫了篇《我看金庸》的文章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

不知道是不是盛名之故,王朔之文經各大網站轉載,再加上好事者的跟拍與放大。一場世紀末文壇公案竟然就此拉開!儘管這段公案最後以「幫閒者如打雞血,翹首者企痠了脖子,當事者卻雲淡風輕」的結果收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確實算得上自改革開放以來,華人文壇的大事!

說句實話,金庸武俠進入我的生活還真要拜王朔之賜。從讀書到工作,個人對武俠神怪之類的書籍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痞子」王朔才華橫溢,經他這麼大嘴巴叭叭之後,好奇之心也油然頓生。於是全冊的《神鵰俠侶》(現在想來當年所買的應是盜版書籍)便擺在了桌前。

語言通白,故事因人物命運在大歷史環境下離奇延展著。就感受來說,倒也並無王朔所誇張的那般艱澀,相反倒逆轉了自我長期以來對傳統神俠怪誌虎皴手法的抗拒。而後隨著《鹿鼎記》﹑《碧血劍》﹑《天龍八部》等多部武俠的一再神馳,終於讓我找到了廢寢忘食的理由。宋元﹑明清皇朝更迭時期,三流九教人物的如何自處,成了吸引個人眼球的主因。

或許有人會笑:真有你的,武俠小說當正史,這不是荒唐嗎?

但我不這麼看!因為文學理論說教在耳:文本的實質內容還是來源於生活!

竊以為金庸先生之所以將武俠人物安排在板蕩的朝代更迭時期,這應該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不無關係。

時代背景如此。那麼同理,故事中的地理,人物,情節在作者的個人生活閱歷中也應是有跡可遁的。

於是讀故事只是開始,為讀懂故事,文本之外迫著自己去讀金庸這個作者似乎也成了必須。

就著閱讀餘韻,結合文本以及所能查到的金庸資料,斗膽且冒昧地摸索著向先生靠近!

可不是件容易事啊!問題迎面而來。首先什麼是俠?

遍覽所能找到的文本及評論資料,關於"俠"的統一﹑穩定的含義是不存在的。

傳統所說的俠,常常與匪盜,官府甚至魔道相對應。

而就文本印象和書評概念來說:俠者,個性與能力的代名詞也!個性來自天生的好動﹑出頭和超乎常人的慧根;能力則是後天的好學﹑修養(孔武)和辨識(智慧)。俠客的行為往往不徘徊於斗室,不計較於毫釐,不目測於眉鼻;置個人得失於不顧,匡正義善良於將泯,更有甚者還能挽民族﹑國家危亡於即倒!

照此定義結合資料,忽然發現似乎少年時代的金庸就已經俠性在身了!

1939年讀初三,金庸就和同學合著出版了升學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本書開了國內關於升學之類書籍出版的先河。

一一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金庸聰慧而敏達;

1941年,尚在讀高中的金庸因看不慣投降主義而作《阿麗絲漫遊記》一文,諷刺了當時其在讀學校的訓導主任,結果被開除。後經校長說情才改成退學轉校;

一一這裡則是敢為而識大體;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又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被退學。

一一這裡則成認准就勇往直前,不記得失;

肝腸寸斷,生離死別,午夜夢迴。俠性絕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得經過一個漫長的生成和培養過程。

關此,值得指出是金庸俠性成長的幾個節點:

1941年,金庸因諷刺訓導主任而被開除,可說是其人生的第一個坎。事件當下是否倍感失落或恐懼,我們現在雖無從考證。但幾可肯定的是:這第一坎絕對出自性靈,即正直加勇氣的結果。

在能找到的介紹金庸的文字記載中:後經校長關愛而改退學轉校。

資料寥寥幾字!可說輕描淡寫,甚至是無關痛癢。但這種淡寫和痛癢真要落實到血肉人生,又豈止三言兩語所能道盡。

儘管被開除的挫折篤定將影響和改變生命軌跡,甚至生活的歷程。但這種行為上的頓挫,由於本就在未知和不曾預測的前提下發生;因此後悔的成分不大。相反,校長的關愛就不同了,那可能是一輩子的記憶和銘刻!

1944年,金庸在中央政治大學向校方投訴校內學生黨員行為,結果又被退學,這是第二坎。

但這次與上次就不同了,為什麼?顯然在經歷了第一次頓挫洗滌之後,金庸的人格個性已基本初露無疑。

砥礪,淬煉。好漢天磨!

資料上的記錄是:離校後金庸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了大量書籍。

於是,第二坎我們看到的是行為的決絕,無所謂婆婆媽媽式拖泥帶水。

這是俠性中的灑脫,大俠儼然即將出關!

文學來源於生活。那麼有了俠性是否就一定會創作出武俠小說來呢?

關此,就理論方面開論,汗牛充棟的分析和書評已經不容我這後來者多舌了。相反,就人生事件及社會契機關聯上金庸的創作關係,有些事還真就不得不提!

1953年,太極拳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拳大師陳克夫在澳門比武,香港數万人過海觀戰。各報竟相報導,風行一時。 《新晚報》由此獲得啟發,便試闢專欄連載,金庸,梁羽生等大師就這樣相繼登台。

這的確是個契機!這個契機的重要性在於讓金庸確定了創作形式。

就著人生資料,我們再向前摸索:

1950年曾赴北京到中共外交部求職,後重入《大公報》。這裡是求職不成還是另有原因?為何又重入《大公報》?

常理來說求職困頓可能引發自我才乾及社會關係的重新定位,但資料給人的印象顯然不是這麼回事。說真的若非事後諸葛,誰又能吃準「求職」事件竟然是一箴神諭呢? !

1951426日,遠在寧波老家的土改鎮反隊認定金庸父親為鎮反對象,被執行了槍決。

這可是當頭棒喝!求職受挫的心氣不平,竟然還澶變成父親被處決的大禍。儘管資料無考於兩者間的內在聯繫,但時代的今天,無需猜測大家似乎也心知肚明了(階級鬥爭)

後來在小說《月雲》的補記中金庸曾這樣追述:得知父冤,三日三夜悲慟不已!這是無力,也是無奈!

橫蠻如洪荒的現實碰撞,任你豪情俠性,靈魂也終將震顫!

人格﹑理想﹑價值,在排之而來的夾縫中是否還能同命運交集?抑或該重新排序?

1951年到1953年,成了金庸人生無可辯駁的低谷。這正是創作所必須的沉澱!當塵埃落定,有話要說的內心沸騰,一如火山爆發前地底熔岩的奔突。澳門擂台比武,金庸的苦悶終於等到了噴射的出口!

家國天下,愛恨情仇,民族氣節,人情冷暖;一股腦從金庸筆下向人物渲涉。

揭諸前文,大變蕩的時代背景,是否也存在金庸的創作用心呢?答案是肯定的!

1924310日生;名門望族,小學學業平靜;初中開始,求學歷程隨國運跌宕,四處遷徙;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餘杭、臨安、麗水等地;1938年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

從江南水鄉,到漠北戈壁;從西南邊陲,到東南沿海。

金庸將偌大一幅神州地理圖卷濃縮到筆下,任俠客們騰挪﹑馳騁。這與他少年時代的輾轉求學,不無關係。

皇朝更迭,漢家蒙塵。在中國傳統文化那裡,亡國亦如失根。這與當年日本入侵又有何二致?

兩次退學,怨懟及愛憎,誰敢保證不融入故事,不轉換成人情冷暖或恩怨是非?

張無忌,郭靖,張三豐,楊過,令狐衝……人物個性不同,命運﹑境遇﹑結局也各異。但不可否認的是:故事情節及字裡行間無不力透作者對「抱朴見素」的人格喜好。故幾可確定: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金庸先生絕對頑固地堅持了一種自我認定的人格美學特質。 「痞子」王朔所不耐煩的「小胡同趕豬」式刻板感受,不正由此發軔?

「正的,邪的最後一齊皈依佛門」,王朔的「痞疑」至此似乎達到極致。然而在我看來,這正是武俠金庸給讀者演繹,推導出的藝術性圓融!

不是嗎?

皇朝興滅,從鬧哄到紛擾,從熙攘到沉靜。千年輪迴最後定睛細看,捧在掌心的還必須但請剔除專用於疑問的「恐怕」二字,而是鐵嘴鋼牙般可以肯定:「更多的百姓還是百姓,他們需要生息,才會繁衍」!

沒錯!對芸芸叢生來說,生存仍是主題!

「哀民生之多艱」,江湖待續又能如何?要知道:族群傾軋,最終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在金庸的江湖里,正的﹑邪的﹑不死的總會皈依。試問:拜倒在作品裡的皈依,難道就真的只是故事人物的在探求信仰嗎?那種黑暗中的摸索,作為讀者你就真的忍心只有金庸或他們?而沒有你們?也沒有我們?

讀金庸武俠之前,個人先讀了《明報月刊》。而讀完武俠之後,再讀金庸,這過程不是刻意也未曾預期。但結果卻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人:誰?

魯迅!

沒錯!如果說魯迅尖刻﹑辛辣的諸多寫作旨在解剖自己(個人),那麼金庸的武俠在飄逸騰挪﹑任意東西﹑殺伐忘我﹑繾倦情深的背後,就絕不只是表像地戲說江湖而已。

「世人說我狂,我笑世人癲」。金庸武俠的愛恨情仇﹑癲狂痴傻﹑嬉笑怒罵,更多的應旨在解剖族群世事,解剖家國人間!

我與金庸前輩素不相識,不恭則宥。文字所媒介出來的神交,其堪追比者稚望星空!

©版权免责声明
1、本新闻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本文作者个人意见,与世界日报立场无关;
2、世界日报所有新闻由责任编辑编译后发表;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责任编辑和世界日报编辑部的同意;
4、责任编辑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站部分内容翻译自泰国媒体,但并不代表世界日报赞同其观点并为其观点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上一篇:星語 ■ 楊學賢 下一篇:秋 ■梁自元
热点图文
推荐阅读
《孤軍風雲》書後結語
作者/谷學淨 自古以來,凡屬於歷代征戰的史書中,作者或讀者,常以...查看全文
第九章  泰皇垂顧歸化  祖國情深救助(第4節)
作者/谷學淨 自公元1982年11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中國災胞救助...查看全文
第九章 泰皇垂顧歸化 祖國情深救助(第3節)
作者/谷學淨 四、發展畜牧:引進外來種牛、種豬,聘請畜牧專家輔導...查看全文
第九章  泰皇垂顧歸化  祖國情深救助(第2節)
作者/谷學淨 當時任救總理事長的谷正綱先生,遂先行籌組「泰北難胞...查看全文
手机版

轻松读报,链接世界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世界君亲密互动,还有劲爆奖品等你来拿!

官方微博

最快最准泰国即时新闻,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