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切换风格
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立即註冊

泰国世界日报

搜索
热搜: 泰国 政治 攻略
泰国世界日报 首頁 旅遊美食 旅游专辑 查看内容

天下第一村安徽

2016-11-6 09:00| 发布者: 潘哆狸| 查看: 3581| 评论: 0

記者王玉燕/報導 圖/泰國世界日報系安徽傳真

天下第一村安徽

杏花村再現世人眼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1000多年前,晚唐詩人杜牧寫下這首千古絕唱。千年以來,杏花村早淹沒在荒煙野草中;如今,安徽池州市在杏花村原址上重繪「天下第一村」杏花村,打造占地3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文化旅遊區。

在杜牧的那個時代,杏花村本不過是幾間茅舍村落,並無名氣可言;卻因杜牧筆下傳唱千年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在今天成為大陸各地爭搶的文化符號,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南京城西等各地,約有20來個杏花村。誰才是正宗的杏花村?池州的理由是,杏花村位於池州西郊,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而杜牧於西元844年出任池州刺史。

此外,池州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紀永貴說,清康熙年間,池州有一個人叫郎遂,他編了一本書「杏花村志」,把杏花村的歷史、風物、文學作品等全部編進去。至此,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一分為二,「酒家」在山西,「村落」在安徽。

池州市位於安徽西南部,長江南岸。記者走進池州城郊的杏花村,由北村口看去,杏花流泉、杏花穀、杏花人家等景觀,「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詩畫田園村落映入眼簾。村中的每一棟建築,都有各自的故事;村口的問酒驛,是第一個重要景點。

據說,杜牧就是行走至此,路遇牧童而問酒,寫下了著名的「清明」詩,後人就把這個驛站叫問酒驛。它由中國美院的專家創意,依據古徽道石門特點,整體雕塑取古道涼亭的設計樣式,長8公尺,寬6公尺,體現出杏花村的歷史傳承感和厚重感。漫步在高大櫧樹下的棧道中,一片薄霧飄散在身邊,讓人如臨仙境。

杏花村的農耕文化歷史悠久,以農興文、以農助武、以糧釀酒、農忙賦詩、農閒聽戲,江南農耕文化在這座全新復建的村落中展現。古樸的建築、粼粼的波光,遊客不僅是跟隨杜牧的腳步賞景,在五穀堂、神農台、樂耕園、垂釣園等特色景觀園中,還能親身體驗農耕文化。

天下第一村安徽

杏花村充滿詩畫田園景致。

中國大陸有各式餃子,餃皮一般都是麵皮;而池州東至縣的餃子卻不一般,餃皮用米皮包裹,內裡的餡料也頗具地方特色。

東至米餃最初叫蒸米粑,又叫仙米粑,除了東至,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相傳元末明初,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相持日久。朱元璋認為戰士們經常餓著肚子,長途奔襲作戰,是久戰不勝的主要原因;因為將士們所帶乾糧通常是飯團、炒米粉,這些乾糧遇水即壞。為此,他希望能有一種方便可口,水浸不壞的乾糧。

當地人想出的辦法,是將大米淘洗乾淨,放在甑裡蒸熟,冷卻晾乾,磨成細米粉;再用開水調和揉勻,將米粉搓成一個個雞蛋大的粉團,中間戳個洞,放入炒好的菜餡,封上口,上蒸籠蒸透,這個類似湯圓狀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粑內包有新鮮的菜餡,不怕水浸,易保存,攜帶方便,一頓吃上兩個就飽。蒸米粑為朱元璋解決了後勤的困擾,也從此在當地流傳下來。

東至米餃的原料頗為講究,主料是選用一種或兩種時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蘿蔔、芥菜,配上小山竹筍乾、香菇丁、粉絲、豆腐、小河蝦、豬肉等。製作餡時,先將主料細切成絲,用植物油或豬油炒至半熟,然後加入適量的蔥、蒜、薑、醬油、味精、食鹽、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籠前,籠底用芭蕉葉或粽葉鋪墊,並在米餃之間隔上小塊葉片,這樣蒸出的粑不相互黏連,且有淡淡的清香。

池州最有特色的「一品鍋」,在千年古鎮陵陽。過去當地人只有婚喪喜慶等重要場合,才會請廚師精心製作。鍋中的配料,有當地的土豬肉、手磨豆腐、粉絲、乾豆角、竹筍、米粉丸子等,這些配菜經過炒製、蒸煮等不同處理方式後,按照特定的順序,鋪墊在雙耳鐵鍋中,用三塊紅泥磚支起鍋灶,文火慢煨一到二小時,即可食用。掀開鍋蓋,香氣撲鼻,一鍋中可以嘗到各種葷素食材的滋味,滿室濃香。


天下第一村安徽

陶公祠 五柳松竹 千古風韻陶公祠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1600多年前,東晉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常到東流採菊、賦詩。唐代李白、顏真卿,宋朝歐陽修、范仲淹、黃庭堅、辛棄疾,明代朱熹....,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慕陶公神采,船行長江紛紛登岸,拜謁憑弔,賦予東流獨特的歷史風韻。

池州市東流鎮處長江之濱,水陸交通便利,是天然港口。現存460公尺的東流老街,是老東流縣城的中心地帶,沿街有明清古建築房屋300多幢,青磚小瓦馬頭牆,珠簷正角魚懸樑。

繁榮年代老街店鋪林立,車夫、馬販、掮客、茶商穿梭不息,攤販叫賣不停。江中大小船隻從港口碼頭進進出出,一片繁忙嘈雜景象。如今,安靜成了老街的常態,趴在門口的小狗,打著哈欠,巷子裡走動的多是老人。陽光照射進來,拉長老屋的影子,在街面的青石板上留下刻度。

距離老街不遠的牛頭山上有一座陶公祠,為紀念陶淵明而建。公祠始建年代無考,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將祠移建於菊江門外鱉石磯,清順治二年(1645年)又移建於秀峰塔前。現在的陶公祠,則是30多年前重修過的模樣。

陶公祠有祠三間,青磚小瓦平房建築,正廳立陶公塑像,「松菊猶存」匾額高懸,兩側廂房陳列有關陶公的史籍、圖片。祠前四周砌古風古色花牆,庭院中央有鵝卵石道直通院門,院門首嵌「陶公祠」石額,左右植五柳、松竹,白牆黑瓦,翠竹掩映,幽靜清新。

天下第一村安徽

▲陶公祠內的陶淵明塑像
©版权免责声明
1、本新闻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本文作者个人意见,与世界日报立场无关;
2、世界日报所有新闻由责任编辑编译后发表;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责任编辑和世界日报编辑部的同意;
4、责任编辑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站部分内容翻译自泰国媒体,但并不代表世界日报赞同其观点并为其观点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最新评论

热点图文
推荐阅读
「中國長壽之鄉」 廣西扶綏縣打造「樂養之都」
【中新網崇左電】群山環繞,綠樹蒼翠,水波靈動…走進位於廣西崇左市...查看全文
「雲南茶馬古道」少數風情之旅
茶馬古道之旅,雲南少數民族風情之旅...查看全文
紅河州「滇南商埠、文獻名邦」
紅河歷史看建水,紅河風光看元陽...查看全文
中泰鐵路上的重鎮「普洱市」
中泰鐵路上的重鎮「普洱市」...查看全文
手机版

轻松读报,链接世界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世界君亲密互动,还有劲爆奖品等你来拿!

官方微博

最快最准泰国即时新闻,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