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龍門訊】《惠州日報》報導,龍門縣龍江鎮坑頭村,距縣城兩個小時車程,距鎮上也有10多公里盤山路,群山環繞,地勢陡峭,說不上是與世隔絕,卻也是交通不便。就在這個常住人口只有680多人的小村落中,作為村里唯一的黨員醫生,何水煥守望著鄉親們的健康整整45年了。而今,何水煥已經64歲了,妻兒都不在身邊,但他依然是村民健康的守望者。 何水煥工作的地方是按照省、市標準統一建造的村衛生站,屋內乾淨整潔,門外的白牆上用紅色顏料寫著「24小時就診電話」。 「天氣熱,別讓孩子對著風扇吹太長時間。」何水煥摘下聽診器,接著開了藥,細心地研磨成粉。「何醫生的醫術沒得說,頭疼發熱啥的藥到病除,而且價格特別便宜,比去鎮上看病要便宜一半。」抱著孫女來看病的何湛輝豎起大拇指。 31歲的何育華是村里一間小賣部的店主,他的右臉頰上有一道疤痕。他在6歲時,爬樹摘果子不小心從五六米高的地方摔下來,臉頰被地上的碎石劃出一道十幾厘米長的口子,鮮血泉湧。 「家里人都嚇傻了,抱著我一路飛奔到何醫生家中。」正是何水煥妙手施救,讓何育華童年的事故「淡化」成了一道不太明顯的疤痕。 「不說兒時的夢想,不談以前許下的承諾,單單就是鄉親的信任和依賴,就已經成為我生命中難以割捨的東西。」何水煥說,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責任。 何水煥是土生土長的坑頭村人。他在缺醫少藥的時代成長起來。「那時候我們村沒有醫生,生病了必須跑到十幾公里外的礦場請一個赤腳醫生過來。」他曾親眼目睹鄉親的小病小傷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拖成大病,甚至早早離開人世。從那時起,投身杏林的種子在何水煥的心裡悄悄埋下。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產大隊隊長將去醫科學校進修的唯一名額給了何水煥。「我們都沒這志向,但是你有!記得,學成以後回來,別再讓鄉親們翻山越嶺去看病了!」中學畢業的何水煥鄭重地點了點頭,背上行李踏上了求學之路。 1971年,23歲的何水煥學成歸來,他成了當時村里唯一的醫生。從那時起,為了兒時的理想,為了當初的承諾,他整整守望了45年。 45年來,何水煥有過兩次離開或是轉行的機會,但他堅定地給出了同樣的答案。第一次是在一家人最貧困的時候,何水煥的舅舅不忍心看到外甥生活潦倒,出資為何水煥在惠州湯泉開了一家私人診所,各種證件、設施都備齊,只等著何水煥前來「坐診」。興致勃勃的舅舅本以為何水煥一家從此將走出困境,卻沒想到外甥竟一口回絕了他的好意。 第二次是何水煥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將自己的土地改造成了果園。雖然這是村里最小的果園,但經過何水煥的辛勤勞作,每年也有1萬元的收入。然而有一天,村里一個年輕人因為急性腸胃炎來診所求醫,卻吃了個「閉門羹」。正在果園裡忙活的何水煥沒有聽到求診電話,回到診所時,年輕人已經被病痛折磨快兩個小時了。為此,何水煥又是愧疚,又是自責。那一年收成後,他悄悄地關了自己的果園,一心一意回到「屬於他的地方」。 如今,何水煥已過花甲之年,一天一天越發感到力不從心。「我想盡可能久地干下去,但是總有乾不動的那一天。到那時,鄉親們怎麼辦,再回到那個走幾十里山路去看病的時候?」 現在,何水煥的最大願望,就是盼來一個年輕的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