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從共和黨「借殼上位」的億萬富豪川普,爆冷當選總統,不僅跌破選戰專家眼鏡,也讓看好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喜萊莉.柯林頓的北京當局措手不及。川普選戰中發表一些針對中國的言論,讓北京喜憂參半。儘管中國政府謹慎,停止媒體對川普的負面評論,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按中美商定日程,21日至23日將訪問華府,出席第2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預料可能與已進入政權交接進程的川普陣營接觸,甚至會見川普,對他的對華政策摸摸底。 2008年11月,歐巴馬擊敗馬侃,首度當選總統時,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立即致電歐巴馬表達祝賀,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致電祝賀歐巴馬。當時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則致電白登,祝賀他當選副總統,中美雙方所有基調積極、友好。然而八年後,當川普當選時,卻只有習近平主席向川普致賀電(但未電話交談),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向副總統潘斯發賀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沉默。 中國領導人未如八年前那樣熱烈擁抱美國新總統川普,說明中國與川普陣營溝通管道不暢;另一方面也反映中國對川普可能對中國採取不友善政策,尤其中美可能爆發貿易戰存有疑慮。習近平致川普的賀電與胡錦濤明顯不同,強調世界兩大經濟體必須「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須「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敲打川普的用意明顯,也被解讀為暗帶「警告」意涵。 須指出的,儘管川普選戰期間發表一系列對中國不利的尖銳言論,包括抨擊中國玩弄手段,與美國不公平競爭,操控人民幣匯率;指責中國廉價產品出口,造成美國數百萬失業大軍,搶走美國人工作;怪罪美國向中國敞開市場大門,中國卻利用關稅手段,建立起保護主義長城;將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45%以上反補貼稅等,但這些言詞畢竟都屬選舉語言,正如他當選後立刻對廢除「歐記健保」、美墨邊境築牆等政策立即轉彎或後退,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政策能否兌現,有待觀察。 其實中國對川普上任後的中美關係,也充滿期待。首先,中國領導人自毛澤東開始就有「共和黨情結」,喜歡共和黨執政,認為共和黨人更務實,不太強調意識形態。未來與川普為「友敵」(Frenemy)(Friend+Enemy,偽裝成朋友的敵人)關係的習近平,或許寧願與商人出身的實用主義者川普打交道和妥協,而不願面對總把意識形態掛在嘴邊的柯林頓談民主人權。 其次,中美關係在歐巴馬執政後期已因「亞太再平衡」而陷入僵局,尤其美國在南海大張旗鼓巡航,鼓勵日本擺脫「和平憲法」束縛,向軍事大國邁進,在南韓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以及用「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想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等,步步緊逼,讓中國感到窒息。 如果柯林頓上台,這種狀況無疑將延續,但共和黨執政,對中國或許是打破對美關係僵局的機會。尤其川普一些主張「孤立主義」色彩濃厚,以「美國主義」取代「全球主義」,反對TPP、提出讓韓、日等盟國付費以提供軍事保護,如導致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的防線崩潰或弱化,北京將暗自慶幸。 第三,川普經濟政策充滿保護主義色彩,主張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如真的實施,估計將導致中國經濟增速下降4.8%,引發兩國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然而,中國已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美國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四大進口來源地。川普作為商人,一旦認識到兩國貿易戰的巨大風險,是否還一意孤行,令人難以想像。 川普執政後必須認清,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扮演的角色,已有微妙變化。中國主張的全球治理機制,如主辦G20、倡議「一帶一路」、創設亞投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一定程度上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面對中國崛起,華府親華、知華派近年活動空間漸失、「中國威脅論」者掌控對華政策市場,川普受這種風潮影響有多大,將形塑未來的對中國政策風貌。捨對抗、促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創造雙贏,最符合美中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