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國會打架早已是台灣民主基本樣貌,屢見不鮮。行政院長林全上台時,撤除學生攻破行政院的公訴,對太陽花占領立院行動多所肯定,種下今日惡果。蔡英文總統年初也說,青年不用太溫良恭儉讓,「政府沒聽見,可以拍桌」。現在勞團不僅拍桌,甚至以絕食抗議手段抗爭,政府仍裝聾作啞,又怎能怪勞團火大,衝突升溫。 柯建銘說,立院開公聽會,主席遭外人暴力相向,他的辦公室也被占領,主張修法就要被罷免,參與法案審查也可能被打,「難道這是所謂進步價值的台灣民主?」可惜柯總召控訴的所有事項,始作俑者正是民進黨,如今在野的國民黨和社運人士,只是有樣學樣罷了! 當年國民黨占立院多數時,也經歷過類似肢體衝突。民進黨團屢以「正義」為名,包裝「對多數暴力的抗爭」,如今報應還諸民進黨身上,這是作繭自縛,無寧是最大諷刺。「換屁股就換腦袋」、炒短線,正是台灣朝野政客的最大致命傷。 勞團對民進黨政府「砍假」憤怒,主因也在蔡英文選前承諾「絕不砍假」,力行周休二日制。但蔡政府上任後,因資方強烈抗議馬上翻臉,主張「一例一休」要砍七天假,政策「髮夾彎」,使勞資衝突不斷,拖垮新政府施政績效,國會議場也成戰場,再演暴力醜劇。 蔡政府言而無信,勞工休假案吵了大半年,充分反映政府憂讒畏譏,想各方討好。抗議團體只要「敢吵就有糖吃」,於是各方力量浮現街頭和政府較勁,本應作為不同民意折衝的國會,反而成聊備一格的「民主裝飾」,無法緩和社會對立,卻成當年民進黨最喜歡譏諷的「行政院的橡皮圖章」,既缺乏立法意志,更無推動社會進步的視野。這樣的國會,怎能不遭人民唾棄。 民進黨再次輪替執政,「太陽花學運」居功最大。民進黨鼓動串聯學生占領立院,以國會改革為名,標榜「世代正義」,柯建銘曾扮關鍵角色。如今拿下政權,民進黨取得國會絕對優勢,「國會改革」使命卻全然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一黨獨大的霸道與傲慢,自然不理會少數黨意見。 立院審查「不當黨產條例」,未曾參酌國民黨絲毫主張和意見。只要民進黨拍板,柯建銘即銜命「使命必達」,那有當年王金平「尊重在野黨」的風度?如今立院既乏有效協商機制,更因朝野嚴重對立,全無對話空間,除了表決大戰,還有什麼實質民主功能? 立法院失能,除了國會自縮權力,另一關鍵是蔡英文政府對憲政體制視若無睹。行政、立法兩權只為貫徹蔡英文意志。蔡英文執政之初還能謹守分際,但見民調下滑,總統府即設「施政決策會議」,凌駕行政院,對大小政策下指導棋,並置立院對話機制於不顧,創立各種委員會與「國是會議」,以非民意代表來決定重要政策,再交行政、立法兩院背書。 蔡政府非體制的政治設計,根本在弱化國會,迴避民主監督機制。民進黨完全執政,怯懦的立法院長蘇嘉全不敢拂逆上意,民進黨團也無法置喙。這樣的權力機制還背信忘義,民眾除了上街頭抗議,如何捍衛自己權益? 台灣各政黨在野時,皆以破壞國會議事秩序為手段;執政時,均以貫徹政黨意旨為指標,「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精神全成具文,「民主、進步、多元」價值都只是自我安慰的口號。台灣已第三次政黨輪替,讓非民主的大陸民眾羨慕,但朝野兩大黨都無法提升民主運作品質,只有權力歸屬不同,權力的傲慢、粗暴依舊。這樣的民主形式和實踐,如何和大陸叫板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