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大亞灣訊】《惠州日報》報導,每年清明節前後,大亞灣霞湧的田壟上、野地裡,到處可見到茂盛青蔥的艾葉。住在當地的村民,這時都會把艾葉採摘回來,用其加工一種傳統的拿手美食——— 艾糍。海邊的艾糍,添加了海的味道,咸鮮的艾糍成為漁民節日里一道別樣的美食。 日前,記者來到霞湧一戶漁民人家,看他們製作這道令人垂涎的小吃。 所謂「糍(cí)」,指的是用糯米做成的食品。而「艾糍」,顧名思義其主要的食料就是艾葉和糯米。當日,家住霞湧霞新村的賀阿姨一大早就開始準備起做艾糍的各式材料。與往常採用新鮮艾葉作原材料不同的是,賀阿姨這次把曬乾後的艾葉磨成粉,與糯米粉、少許黃糖混在一起搓揉成團後再拿去蒸熟。 蒸了大約40分鐘,出鍋時間一到,賀阿姨和趕來幫忙的幾位漁民忙不迭把蒸熟的麵團捏成薄皮,然後往裡面加餡。記者看到,餡有甜餡和鹹餡,甜餡裡有炒熟的花生粒、芝麻、白糖;咸餡裡有切丁的菜脯、肉粒、香菇粒、去殼的蝦米。據說,也許是世代居住在海邊,霞湧人在餡料的取材上偏愛海鮮,多喜歡咸餡。 包上適量的餡後,還得用芭蕉葉墊在半成品的艾糍底下,才能放進柴火鍋裡蒸。為什麼要用柴火蒸?賀阿姨解釋:「柴火蒸的比較好吃。」 經過一個小時柴火慢蒸後,一鍋香糯彈牙、鬆軟可口的艾糍就製作好了。出籠即吃,味道最佳。 熱情好客的賀阿姨不時邀請經過家門的村里人進來嚐一嘗她的手藝。「在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艾糍,做法豐富多樣,也漸漸形成了本地特色,一口咬下去,味道很值得回味。」從小在霞湧長大的80後小李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