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綜合報導】全球金融海嘯爆發7月屆滿10周年,但當年瘡疤仍殘留至今。專家指出,這場危機仍遺留3大尚未解決的問題,包括全球債務過高、監管措施無效,以及如何釐清並落實各界應承擔的責任。 第一個問題是全球債務過高。當年全球市場崩盤後,各國領導人擴張財政與貨幣政策拉抬需求,而非推動減債。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經濟與發展檢討委員會主席懷特指出,全球債務去年底已達215兆美元的空前水準。 中國可能是當前全球最大風險。瑞銀估計,中國的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2年內可能超過300%,高於去年的277%。 華爾街著名金融學專家娜薇迪說,即使中國政府出手穩定市場體系,情況仍會不佳。Gabriel投資公司合夥人威格說,中國正進入5至10年的金融反轉初步階段」,民間債務占GDP比率過高與絕對民間債務水準升高,是可能引發中國金融危機的兩大因素。 第2個問題是監管措施成效低。當局雖祭出更嚴格的金融規範,試圖阻止金融界從事風險較高的放款與投資,這些規範包括美國陶德-法蘭克金改法,及新巴塞爾協定(Basel III)提高對銀行的資本要求,但市場充滿投機與風險的問題依然存在,且美國總統川普還積極鬆綁金融法規。 懷特說,多數法規提案僅針對先前未能防範危機的現有措施增補細節,但金融機構顯然繼續將法規制度玩弄於股掌中。 第3個問題是,金融界與消費者應承擔的責任還沒釐清。紐約巴德學院經濟學者蘭德瑞指出,美國銀行執行長的薪資制度「仍保留所有危險做法」。金融業主管也缺乏問責,例如摩根大通倫敦鯨事件,交易員失誤導致銀行虧損60億美元,但小摩執行長戴蒙仍穩坐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