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玫瑰,可能是最為人知的一種花了,從含苞到綻放,都是那麼美麗,它的芳香高雅馥郁,可以提煉成最頂級的香精。美國有句俗諺「停步聞玫瑰」,讓人不要終日忙碌,忘了生命其他美好的事物。停步聞玫瑰的這個動作,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審美。 年過五十是否知天命難說,但是我領悟到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審美的能力。這項能力能讓你在簞食瓢飲時不改其樂,在富貴淫欲中不饜飽無聊。簡言之,它讓你能充分享受生活,不管客觀環境如何。遺憾的是,審美跟齊家治國平天下無關,也不能給人賴以糊口的一技之長,在中國的文化裡便被嚴重忽略了。 人生是什麼?先求溫飽,然後致富,物質上有保障,安穩過一生,這是大多數人的願景。 沒錢的時候,房子是個粗糙無文的盒子,有錢的時候,房子是個精心裝修塞滿物質的盒子,要這樣的沙發那樣的吊燈,卻並不知道什麼是美。常看到精心裝修的房子裡沒有一棵植物,或是用假花假草充數,完全不了解花草的美在於有生命有枯榮,柔化了其他實用物件的剛硬線條,給居住的空間帶來生機和變化。 人們習慣用金錢去滿足欲望,也想用同樣的方式去獲取美。然而,停下來聞玫瑰香並不需要金錢,它需要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打扮自己,打扮居住空間,我指的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畫龍點睛的打扮,日子艱苦時,不忘破碗裡種花,擺在窗台上曬太陽的那種打扮。 審美分作兩部分,一是鑑賞力,一是創造力。鑑賞可以後天培養,創造需要更敏銳的藝術之眼。花草的顏色姿態和氣味,觸動了觀者感官的愉悅,這是第一層,如果能對花草作一種美的安排,則是一種創造力。日本花藝大師川瀨敏郎在《一日一花》中,每日隨機取得的花材都能插出逸趣橫生的作品,這就是大師發掘美、創造美的能力。 有審美能力的人,不需刻意追求或營造,便能在生活裡發現美的蹤影。美給他情味,給他蕭瑟,給他華艷,也給他素淨。我的第一堂生活審美是在飯桌上學到的。母親端上桌的菜總是擺在能襯托菜色的盤子裡,她還會隨口讚嘆這竹筍肉絲上灑青綠葱花之美。美的感覺因文化而異,不變的是那種對生活細節的靈思和琢磨。 上海有些高檔小區的綠化做得很好,遍植花木有如公園。春來,白木蘭像枝形吊燈頂著一個個長燭花苞,大寒櫻盛放時如煙、飄落時如雪,山茶花綠葉紅花鄉氣熱鬧,滿樹迎春花是一抹暈染的鵝黃,這些發生在眼皮底下的花事,小區人來人往,只有極少數會駐足欣賞。如果連生活裡唾手可得的審美經驗都漠視,就更不用談需要學習累聚的藝術審美了。 大家總說要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音樂和美術為首,卻在升學考級的功利機制下變味了,孩子並沒能從其中發現美,創造美。我覺得美育首先要培養的是在生活中能看到美、品味美、創造美,然後才是藝術鑑賞力。如此,美就在你的呼吸裡,你走進一個園子、聽到一曲樂章,或是打開一本文學書、看到一幅畫,無論你做什麼,你都多領會到一點,跟創作者有多一點交流,人生也更有滋味。 如果不識玫瑰香,生命重複且味同嚼蠟。 (寄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