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夏天的矽谷,陽光耀眼奪目,午後矽谷知名創業加速器Plug and Play出現了四張東方年輕臉孔,他們是來自台灣、以都會滑板作為創業主題的Elos團隊,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到矽谷學習創業。「我們希望開拓美國市場,鏈結矽谷人脈,」一名成員貶著眼睛、充滿期待的語氣說。 有愈來愈多的台灣新創團隊勇闖矽谷。「矽谷和台灣最大不同是,台灣大企業不投資新創,他們認為解決方案不錯,但要付錢時,都是以成本為考量」,在矽谷尋求合作機會的亞大基因執行長張明台有感而發地說,「矽谷是看你有無創造更大價值,而不是成本」。 他說,在台灣若非有特殊管道,很難有人願意和新創團隊談;反觀矽谷「這裡很開放,即便沒有特殊關係,即便做不成生意,對方都很樂意跟你談」。 台灣科技圈鏈結矽谷可回溯到1980年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科技部就在矽谷成立科技組,現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長葉至誠說,科學園區需要矽谷人才與技術,最早是要鏈結矽谷和科學園區,之後更將矽谷人脈結合成「玉山科技協會」。 科技部長陳良基也說,台灣高科技最早從矽谷移植IC至台灣,而今矽谷已轉型成創新經濟的發動機。過去一段時間台灣被批評愈來愈遠離矽谷,當地台灣的留學生人數也愈來愈少。他認為,如果矽谷是台灣科技及經濟脈動,源源不絕養分的供應者,台灣科技與矽谷創新經濟進一步連結將相當重要。 近年科技部重啟與矽谷的鏈結,積極鏈結在兩地有淵源的創業家與創投,今年1月於矽谷成立「台灣創新創業中心」,每年選拔新創團隊,提供60萬至100萬元補助,送新創團隊到矽谷Plug and Play加速器學習創業1至3個月,至今已送來66個團隊,包括IoT(物聯網)、人工智慧、生技與醫材、消費性電子等新創團隊。 2008年在矽谷創立理立系統(Lilee System)執行長、亞洲矽谷計畫顧問李佳儒建議,台灣創業家要先看清楚市場,台灣本土市場只占全球千分之1,在台灣能賣的產品不代表世界其他地方也能被接受。台灣創業家更要了解,市場在那裡,要開發那個市場再決定要開發什麼技術,也就是說,要從市場開始,而非技術開始,先了解市場,再設計產品。 「對台灣來說,鏈結矽谷是口號,而是要鏈結全世界,矽谷有能力通往全世界,」李佳儒如此詮釋。 發展AI產業 創投當靠山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矽谷創業夢,創投的角色不可或缺。科技部科發基金及國發會國發基金投資美國中經合集團(WI HARPER),合組創投基金投資矽谷新創公司。 WI HARPER合夥人梁紹農表示,該基金共計1.65億美元,將協助台灣發展人工智慧(AI)產業。 梁紹農表示,他十分看好AI相關新創產業,並認為這波AI投資浪潮將有十年好光景。一直以來台灣有半導體及電腦產業製造的基礎,WI HARPER將會協助引進矽谷AI新創公司到台灣,包括將研發或製造基地設在台灣。 梁紹農說,WI HARPER每年都要看上千家的新創公司,從中挑出約400多家作為投資標的。 其中,美國中經合集團第八號基金更獲得台灣國發基金及科發基金合計約4000萬美元投資,並與其他投資者合組WI HARPER旗下第八號基金,總共1.65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