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廣州11日電】廣東中山大學徐瑞華團隊破獲肝癌「身分指紋」,肝癌高危人群只要通過抽取血液便可完成檢測。據悉,當前對早期肝癌診斷方法的敏感性只有60%左右,即100名肝癌患者中會有40個漏診。而團隊新破獲的肝癌「身分指紋」標誌物,經過1098名患者試驗時,敏感性達84.8%,漏診率將比當前降低一半。 肝癌素有「癌王」之稱。根據2015年統計資料,中國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分別高達46.6萬和42.2萬,均佔全世界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的50%以上。 中新社報導,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0日稱,中美科學家團隊破解一項世界性難題,透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及療效和預後預測,讓即使是很早期的肝癌病灶也無所遁形。該方法還可實時監測肝癌的療效,如果肝癌復發,它能比常規影像學檢查手段提前幾周甚至幾個月察覺到「異常」。 新檢測方法與原來常規的甲胎蛋白檢測相比,將早期肝癌的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同時,可以實時監測腫瘤的療效,並早於常規影像學檢查數周乃至數月發現腫瘤的復發。該項新方法已發表在國際學術頂尖雜誌「Nature Materials」上。 一直以來,海內外專家都在血液中尋找合適的肝癌早期診斷標誌物,現有的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AFP雖然在部分患者血液中可檢測到明顯的升高,但其敏感性僅六成。這一檢測方法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消化道腫瘤專家徐瑞華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張康團隊歷時五年的研究成果。 廣州日報報導,徐瑞華說,ctDNA相當於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身分指紋」。「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在血液中發現的ctDNA某些位點超過了『臨界值』,那就意味著腫瘤的發生。」 徐瑞華團隊成員、醫師韋瑋說。 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中僅有約20ng,相當於1滴水的1億分之一,並且混雜在更大量的正常游離DNA背景中。「在這麼微量的ctDNA中,檢測單個鹼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機場和火車站的數百萬人流中抓一兩個小偷!」徐瑞華說,要精準地捕捉到肝癌的「身分指紋」,難度極大。 為此,徐瑞華團隊與張康共同研究,在今年10月,他們終於從40多萬個候選位點中分別尋找到10個早期診斷和療效相關以及8個預後相關的位點,這等於破獲了肝癌的「身分指紋」。 目前肝癌ctDNA甲基化診斷試劑盒的研發預計10月中旬將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應用。這一成果的轉化推廣將提高肝癌早期診斷的準確率。未來將應用於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常見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