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機器人理財近來在台灣資產管理業掀起一陣「騷動」,用「騷動」一詞來形容,因為它讓許多傳統金融業者不安,用白話文解釋,科技業正在搶投資專家的飯碗。 這個飯碗有多大?根據企業諮詢機構波士頓顧問集團調查,截至去年底為止,全球資產管理業旗下的資產規模約70兆美元,約當全球GDP總規模,而相較於目前由理財機器人管理的資產規模不到3千億美元,顯示隱含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科技業不只跨入資產管理市場,還跨足金融業的各項領域,舉凡:支付、保險、融資借貸、創業投資等等,幾乎無孔不入。 融資借貸、創業投資部分,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是較為生澀的領域,但如果你曾聽過鄉民貸、翻轉背包,前者即屬於P2P(個人對個人)借貸,後者是透過網路集資、生產背包的故事,就不會太陌生。 無論理財、支付、保險、借貸、創投,在過去,都是屬於傳統金融業的主要服務項目。隨著晶片運算速度、語音、生物科技與AI人工智能等技術高速發展與融合,科技業得以將觸角延伸到金融業各領域,創造出嶄新的FinTech產業。 儘管FinTech目前規模仍小,它的誕生,說明理財、支付、保險等項目,不再只是金融業專屬的業務,因此,近一、二年,各種威脅論隨之浮上檯面。 然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評析,競爭的結果從來不是誰取代誰,而是彼此截長補短,形成新的物種,就像是FinTech一詞,由Finance(金融)和Technology(科技)兩個英文字組成,在國內,稱為「金融科技」,意味兩者的互惠互補意義更大。(文:第一金投信海外投資部協理唐祖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