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北京1日電】「雙十11」搶便宜,已是中國民眾每年的全民運動。「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雙十11」商品價格調查報告指出,近八成的網購促銷商品沒有比平常便宜,並踢爆「雙11」商家先漲價後降價的黑幕,提醒消費者別再落入「雙11」的價格陷阱。 新華網報導,「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網購商品價格跟蹤調查報告,此一報告涉及16家網路購物平台,從10月21日至11月21日,體驗人員通過截圖等取證方式記錄價格變化。報告顯示,在今年宣稱參加「雙11」促銷活動的539款非預售商品中,近八成商品平日也能以「雙11」價格或更低價格購買到。 報告指出,今年「雙11」促銷活動中,一些平台和商家優惠活動規則設置複雜,打折、滿減、紅包、優惠券等,花招百出,但實際計算或調查後發現,網購普遍存在先漲價後降價、虛構原價以及隨意標註價格的情況。例如,某女裝在11月7日之前價格為152元(人民幣,約23美元),而在10日價格上調至288元,並於11月11日又降至136元,涉嫌通過虛假折扣誘導消費者。 又例如,某巧克力豆,「雙11」前先大幅提價,由每盒99元提高到162元,「雙11」期間減低到78元每盒,給消費者折扣力度大的錯覺:某全棉四件套,「雙11」前銷售價格由318元大幅提高到1288元,「雙11」活動期間又將價格大幅調低到286元,以打折吸引消費者,但實際上沒有降價。 此外,商品預售價格頻繁變化、電商專供等,也是商家欺騙消費者的障眼法之一。還有一些商家利用預售,以定金翻倍等優惠,吸引消費者提前下單預訂,然預售活動背後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小覷。許多商家刻意混淆「定金」與「訂金」。 一般來說「定金不退,訂金能退」。今年天貓預售商品中需要消費者支付的基本上都為「定金」,而非「訂金」,雖然定金可翻倍看似十分優惠,但如果消費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購買,則「定金不退還」。 針對「雙11」亂象,「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有關部門完善網購價格監管制度,依法懲處價格誤導行為;加強平台商品價格管理,電商平台及商家需落實誠實守信經營責任;消費者需培養良好價格意識,堅持精明理性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