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北京人大會議20日閉幕,回顧這次會議的漫長過程,會發現全部都緊扣著「人事」二字,包括修憲、機構改革、各大班子換屆等,甚至例行的報告審議,也都關注與報告相關的人而不是報告的內容。 到了會議最後一天,會得出八字結論:「大盤早定,小有懸念」。 這「大盤早定」的大盤,是中共19大前定下的人事大布局。從國務院的副總理、國務委員班子來看最明顯。舉例而言,在今次會前,北京城中盛傳因蔡奇幹得實在太爛,上頭著孫春蘭入主北京。 現在證明是真正的謠傳,中共19大定下的女副總理大局設想,怎會隨便改動。 那因何又「小有懸念」呢? 中共19大召開到人大會議召開,還是有數月的間隔,那些千年大計都一夕生變,何況幾個職位。最明顯的例子,是央行行長的人選,中共19大時的「大盤」中,一定不是今天的易綱,因為在中共體制中,央行行長不被安排為中共中央委員,是不可想像的事。 另一個小小的人事懸念,是楊潔篪。當各組名單最後亮出,好多人都在問楊潔篪去哪裡了,於是有了今次會議唯一人事懸念。但有人說這不是懸念,因為機構改革只走了半步,執政黨的機構改革還沒開始呢,所以楊潔篪「另有安排」,會主事中共黨的外事機構。 這種說法合理而不合例,是不懂中共的政制和人事慣例。除了個別全力主持黨務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部都有黨政軍實職安排,如果有誰掛起來,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