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感以泰國華裔為幸 ■符徴 筆者出生泰國南部也拉府,茲已屆暮年,回想起一生所經歷的各個時期的人事際遇,終結深感以身為泰國華裔為榮幸。自臺灣學成返泰謀生後,在當時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儂元帥領導的軍人政府執行半民主半獨裁的政策,對著當時國際間形成兩極主義冷戰環境下,泰政府仍繼承波.披汶元帥執政時期所頒發的「同化教育」政策,亦即採取排外勢力介入泰國政治的泰國獨立自主政策。相形之下,對華文教育亦採取嚴加管制策略,致使華校的華文教育只限制小學程度,上課鐘點一週不得超過六小時,反映了華文教育的半生不死的「冰凍」狀況。經過長達幾個年代下來,當然華文教育逐漸式微是理所當然的,導致一般華裔青年不但轉學泰文學校,學習泰文與英文,甚至他們在家裏也逐漸和家人以泰語溝通,連自己的家鄉母語也逐漸放棄學習了。是以相當大部分的華裔沒有中文姓名,只知道自己的中文姓氏而已。在這種環境造成的事實,他們的意識裏自覺是堂堂泰國人了。形勢比人強,這種事實的造成是不可以加以厚非的。
當時的社會環境,一般青年甚至不敢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是華裔,以免被泰人視他們為異類,而往往失去職場上的同等待遇,甚至在公家機構洽事時亦會遭到不必要的冷眼對待。當時筆者發現不少青年同事,明明知道他們有華人血統,問起他們的祖籍籍貫,幾乎都不敢承認自己是屬於哪個省籍的華人。除非相處相當熟稔後,偶爾會透露自己原來的祖先是何屬省分的華裔,也承認自己的中文姓氏,可是他們如果是第三代或第四代華裔,則其家長幾乎都沒有給他們取個中文名字。即便有,一只能以其所屬籍貫的語言發音,而根本不會以中文書寫。
幸好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泰建交後,在中國對外敞開門戶的政策下,歡迎中泰兩國人民互訪,每年更有衆多的華裔返回自己祖籍的故鄉探親祭祖,這一個大環境的轉變,始使他們敢公開承認自己的華裔身份。加以上世紀九十年代泰國政府也隨著國際經貿互惠潮流,敞開大門歡迎外商前來泰國投資設厰,標榜以「出口為導向」的經貿政策,以爭取大量外匯為標的。與此同時,泰政府也採取同一步驟開放華文教育,培養華文人才投入經貿市場服務,於是教育部公然歡迎華人申請設立華文學校,同時大專院校也一律開放設立中文學系,以及以中文為第二種外國語文的選讀課程。在這個大好的環境下,泰國社會學習華文的風氣又回復到二次戰後學習華文的鼎盛時期。
筆者回顧這半輩子在泰國的生活經歷,的確深感以身為泰國華裔為榮幸;自己雖是華裔,可並沒有感到與土生土長的道地泰人的生活待遇有何差別。可以感覺到「中泰一家親」的深刻意識。尤其想到自己有生以來泰國政府從來沒有拋出藐視華人的待遇,這就是長期以來採取的「同化政策」所獲得的雙贏效果及反映,使我們華裔從來沒有受到」同等待遇的感覺。是以冥冥中感念皇恩的庇護華裔,感謝泰政府長期以「中泰一家親」的「兄弟之邦」友愛態度相待。我們會珍惜這份難得的中泰兩族的情誼,鞏固地、永續地維繫及促進這種友好關係的美德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