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立法院預算中心公布「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列出119項施政計畫,台灣日益嚴重的超額儲蓄問題,列為該計畫的第一項。該報告指出,去(2017)年台灣超額儲蓄率高於日本、德國、南韓、中國大陸與泰國,顯示台灣超額儲蓄問題,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我國超額儲蓄(備註:計算基礎為本國人的所得GNI)比率與金額,自2015年以來連3年逾14%及2兆元台幣,政府相關部門應提升閒置資金的運用效率,以改善經濟失衡現象。 另根據IMF資料顯示,台灣去年超額儲蓄率高達12.304%(計算基礎為包括本國人與外國人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與我國計算的GNI比率不同,與台灣的數據略有差異),高於日本的4.011%、德國8.049%、南韓5.102%、中國大陸1.43%、 泰國10.821%,美國與印度甚至為負值,此數據代表台灣超額儲蓄問題,比亞洲甚至歐洲國家更為嚴重。 該報告表示,以GNI為計算基準,台灣在1991年~2000年間,年平均超額儲蓄率約2.73%,但自2001年起,國內投資率不若以往,超額儲蓄率提升至7.49%。 2015年起,因貿易出超擴增至逾2兆元、國內投資率低於21%,使超額儲蓄比率連3年超過14%、金額約2.5兆元,相當於每10元的產出中,約有1.4元儲蓄未被有效運用於資本累積,形同資源閒置,而此閒置資金若未能有效運用,將不利經濟持續發展。 立法院預算中心認為,貿易出超擴大,除累積鉅額的外匯存底外,也推升超額儲蓄,若無法提升國內投資,恐不利經濟長期穩健發展。我國在1980年代中後期,貿易順差擴大、外匯存底續增,加上對新台幣升值的預期心理, 導致熱錢大量流入,國內超額儲蓄遽增,1986年超額儲蓄率達20.12%的新高,民間資金氾濫卻欠缺適當投資管道,所以流向股市與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從此而生。 報告指出,歷經泡沫破滅後,整體社會與經濟體系均付出極大代價,殷鑑不遠、值得政府警惕。目前超額儲蓄率雖然未如當年一樣創新高,但對於相同的總體經濟失衡問題不容輕忽,行政部門應重新檢討影響投資意願等相關政策措施,以提高民間投資意願,導正總體經濟失衡現象。 超額儲蓄率 國民儲蓄毛額扣掉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便是當年度的「超額儲蓄」,可反映資金閒置狀況,而超額儲蓄占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比率,則是俗稱的「超額儲蓄率」。 央行總裁開藥方 投資內需並進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如何解決台灣的超額儲蓄問題?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強調,增加國內投資、擴大內需引擎,可有效降低我國超額儲蓄,減緩資金淨流出。 央行報告指出,一國的經常帳順差,為反映其超額儲蓄,透過結構調整如減少儲蓄、增加投資為廣泛接受的政策建議。例如,IMF外部部門報告(External Sector Report)與美國每半年公布的匯率政策報告,對於經常帳長期順差國家,政策建議多以提振國內消費與投資需求,或採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財政改革,減緩超額儲蓄累積。 楊金龍表示,在全球專業分工下,企業拓展國外市場,讓生產發揮規模經濟,使得經常帳長期順差及金融帳持續淨流出。然而,經濟仰賴外需易受國際景氣波動衝擊,加上目前台灣出口產品及市場高度集中,易受單一特定產業或國家的景氣影響,因此,採行「外需」、「內需」並重的雙引擎策略,擴大內需引擎,增加國內投資,可降低超額儲蓄及資金淨流出。 楊金龍強調,全球貿易衝突升溫,增加企業投資的不確定性及風險,可能衝擊全球貿易量及經濟活動。由於台灣為小型且高度開放經濟體,高度參與全球價值鏈,難免遭受波及。因此,透過增加國內投資,擴大內需引擎,可以適時減緩外部衝擊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此外,政府已啟動「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就排除投資障礙等議題擬定策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根據主計總處8月17日發布的國民所得預測結果,台灣於2018及2019年兩年均是以內需帶動經濟成長,其中固定投資相較前幾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