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11月24日將舉行規模龐大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包括6個直轄市(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市長、市議員、里長、原住民區長及區民代表,台灣省11縣3市及福建省2縣選出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和村里長。應選名額高達1萬1047人,共有2萬993名候選人角逐,約略是二選一;而25人角逐六席直轄市長、68人競逐16個縣市長,大概都是四選一。顯示權力集中、席位相對稀少的地方首長,吸引眾多角逐者,讓選舉氣氛紅紅火火,全球各地觀選團體已陸續赴台灣,觀察影響重大的這次地方選舉。 說它影響重大,是因台北和高雄兩大市長選舉,攸關未來台灣政局。無黨籍但偏綠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要競選連任,若順利當選,極可能挑戰2020年總統大位,對傳統兩大黨(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造成重大威脅,甚至可能打造出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的台灣「第三勢力」。 而位處南部的高雄市長,是執政已達20年的民進黨的「禁臠」,卻被已淡出政壇、沒人看好的國民黨前立委韓國瑜憑藉個人魅力,以及南部發展遲滯、年輕人須北漂謀生,高雄「又老又窮」,民心求變,韓國瑜造成「韓流」聲勢,超越民進黨陳其邁,使綠營的南部「首都」高雄市可能翻盤。這場「南北輝映」的地方選舉不僅充滿可看性,也讓藍綠都步步驚心,因為台灣政治極可能因此改弦更張。 不僅南北輝映,已是全台第二大都會的台中市也是綠營執政,但因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過於理想化,停止已建好的「核電四廠」運作,讓台中火力發電廠須全力運作以彌補供電不足,造成台中空污嚴重、綠營市長林佳龍包袱沉重,目前選情呈「五五波」。藍營喊出「決戰中台灣」,認為只要贏得台中,藍營的選舉就算贏。因上屆選舉藍營在6都只贏得一都,而這次新北市依民調,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勝券在握,所以再贏台中就算贏了。 但高雄市選情依然激烈,綠營傾全黨之力,包括上周六多地舉行「全民公投反併吞」遊行,主要目的就集結獨派力量,希望藉本土獨派意識動員,扭轉高雄市等綠營聲勢大不如前的窘境。藍營在高雄市如能保持領先,不被逆轉,就有望從北、中、南都反敗為勝,讓綠地變藍天。 更引人入勝的,選情激烈下,綠營在新北市徵召曾擔任行政院長、已連續兩任台北縣(新北市前身)縣長,曾在廟前誓言不再競選第三任的前縣長蘇貞昌,不惜違反誓言,參與力拚新北市長。因對手是前警政署長、「鐵漢」形象深植人心的現任副市長侯友宜,他獲現任市長朱立倫政績加持,侯迄今民調大幅領先,逼蔡英文總統藉行政院長賴清德宣示,將在新北市停建爭議不斷、擬部分取代「核四」的深澳燃煤火力發電廠,並建設觀塘天然氣接收站,想挽救陷爭議泥淖中的蘇貞昌選情。 問題是建觀塘天然氣接收站,受保護的藻礁地質將因此受害,被環保團體鳴鼓攻之反對,是否連帶傷到綠營桃園市長鄭文燦連任選情?能否真正挽救新北市長選情?蔡政府利用重大政策操作選舉,是否受到「一切為選舉」的負面形象衝擊?都成檢驗選民判斷力的指標。 蔡政府施政績效不彰,不斷受到惡評下,綠營不負責任的兩大「神主牌」:「台獨」和「非核」是否付出代價。「台獨」使高雄市陸客不來、海運蕭條,發展遲滯不前。過於理想的「非核家園」導致能源政策問題百出,對環保團體和一般民眾都不討好,也影響新北和台中市選情。加上先前兩岸關係惡化、陸客巨幅減少導致台灣觀光業蕭條、「一例一休」勞動爭議朝令夕改、台北市果菜公司總經理用高薪聘用一位綠營權貴的女兒吳音寧等爭議,都讓民眾感受「綠色執政,品質保證」只是一句大空話,導致宜蘭、彰化、嘉義選情都風雨飄搖,藍軍則氣勢如虹,有機會大幅翻盤。 有人認為高雄市國民黨贏定了,但關鍵在民進黨向來最擅長最後關頭逆襲。陳水扁因「兩顆子彈」、高雄市長謝長廷用偽造錄音帶、陳菊用假走路工事件,都曾成功逆轉原本領先的國民黨候選人而勝出。藍營一片看好中,再過32天,藍綠到底誰能勝出、國民黨能否翻盤,可能牽動2020年總統大選和兩岸關係,值得密切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