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繼日前傳聞美軍可能11月在南海和台海舉行軍演後,兩艘美軍戰艦22日再通過台灣海峽,解放軍多艘軍艦遠距離尾隨。這是繼7月美艦通過台海後,美軍另一次在台海巡航。美方試圖畫下戰略底線,約制解放軍連續機艦繞台航行。今後美軍在台海活動可能成新常態,如果北京強勢應付,可能激發美國更大和更多友台行動,但如沉默則會被視為示弱,軟硬都面臨兩難。 台海是國際公海,不是中國的「內海」,任何國家戰艦都有權利無害通過航行。美軍自2007年「小鷹號」航母駛經台海後,公開訊息顯示,航母即未曾再進入台海,通常只在台灣東側西太平洋水域活動。如今美艦頻繁進入台海,對維持台海和平穩定,自有不同意義。 美軍此舉到底是川普政府續打「台灣牌」,或北京搬石頭砸了自己腳?或許兩種因素都有。一,北京一貫說法,南海、台海都是勢力範圍,其他國家艦艇進入就是「侵犯主權」。但依國際法,除了領土(不是人造島礁)12浬內是領海、200浬專屬經濟海域,其他海域都屬公海,各國艦艇可自由航行。 台海情況特殊,美軍戰艦如持續進入巡航,境況將仿如回到50至80年代第七艦隊常態性巡弋台海,遏制中國的目的明顯。對照美國出現廢止中美第三個聯合公報、檢討一個中國政策聲音,自然讓北京政府疑慮加深、倍感壓力。 二,解放軍近年艦機繞台航行前後十餘次,威懾台獨。美國過去沉默,如今情況變了。2019年「國防授權法」規定台美軍艦互訪、高層軍事交流。北京駐美公使李克新說,「美軍軍艦抵達台灣之日,就是武力統一台灣之時」。這種高調無疑換來美軍以行動回應,美艦泊台現在或不致發生,但一艘美國海軍科研船日前進入高雄港補給,戰艦接近台灣北上日本,頗有回應北京恫嚇用意,也檢驗解放軍有無實力挑戰美軍行動。 三,日前中方戰艦在南海阻攔美軍戰艦,兩艘軍艦距離僅41公尺時,美艦被逼急轉彎以避免碰撞。此舉讓美方憤怒,國安顧問波頓揚言再發生類似情況,可以交戰準則處理。解放軍的強硬作為,可能是美軍戰艦頻繁進出台海的另一原因。 今年6月20日後,解放軍停止繞飛繞航台灣,到底是甚麼因素?台灣11月24日地方選舉,北京或不想讓民進黨政府藉機炒作「併吞台灣」;或南海情勢緊張,中方不想給美軍「重返」台海找到理由;或解放軍在作情報盤整和得失評估,可能都是因素。事實上,美軍除了兩次航經台海,「杜魯門號」航母艦隊日昨穿越俄羅斯「後花園」北極海域,抵達挪威參加三叉戟演習,完成30年來的突破,美軍似在高調向中俄展示實力。 台海今後可能像南海,逐漸成中美兩軍較勁的海域。五角大廈或許配合貿易戰,向中方施壓。中美貿易戰漸延伸至軍事、外交領域,尤其軍備競賽。川普要退出和俄羅斯的「中程導彈條約」,其實目標針對中國。美國解除中短程導彈發展限制後,可能全力發展反制中方「反介入/拒止」戰術的武器,B-52戰略轟炸機近期多次飛入南海,大陸沿海部署大量中短程瞄準台灣和台海的導彈,想遏制美軍介入台海衝突,但這個戰術開始面臨美國多方面反制,下一個中美危機或重大爭端中,美軍航母再入台海不會讓人意外。 美軍高調進台海,撼動中美建交39年來第七艦隊退出台海,情勢漸向中方傾斜的格局。北京對美軍在台海的活動非常敏感,近來美軍每年航經台海約一兩次,多數秘而未宣;今年頻率增多,且高調宣布。設若中美未來關係改善,美軍在台海的行動勢必成華府對北京的討價還價籌碼;如雙方關係惡化,則從朝鮮半島、東海、台海、南海,都將和美國「印太戰略」連成一體,對解放軍將構成莫大壓力。 但如果因此台獨就夢想美軍會流血保台,顯然過於一廂情願。美艦入台海如果是為保障和平,對台灣不是壞事,就看用甚麼心態去面對。北京在貿易戰之外,又增加了一道棘手難題,而台灣要學南韓努力自主,搞好與大陸的關係或把自己淪為「架子上的商品」(柯文哲語),任讓強權決定自己前途,台海情勢就越來越複雜難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