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中新社北京18日電】處於世界前沿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正走向海外,東南亞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瞄準的目標。從以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到陸金所、宜信、恒昌等金融科技公司,都將目光鎖定此處。 處於成長期且相對穩定的市場,是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搶灘東南亞的主要原因之一。谷歌和淡馬錫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規模將突破2400億美元。隨著互聯網經濟發展,金融科技在東南亞市場亦愈加受到關注。 金融城與恒昌近日聯合發佈的《東南亞金融科技的現狀與發展報告》則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越來越多中資企業將東南亞地區作為出海首選地。同時,地緣、人口、經濟發展潛力3大因素叠加,使東南亞成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必爭之地。 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出海東南亞是互惠互利的事。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表示,對東南亞各國來說,吸引中國企業既能提昇本國金融科技能力,也能提升其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對中企來說,利用前期積累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打通走出去的渠道,則能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東南亞各國歷史國情、營商環境和市場競爭等差異較大,各地金融科技水平參差不齊,該市場在遍地機遇的同時也存在風險。 分析指出,東南亞地區各國金融科技發展分化明顯:新加坡表現最為亮眼,各領域發展全面領先;印尼、菲律賓作為新興金融科技市場,人口基數大、互聯網普及率高,發展潛力十足;越南、柬埔寨市場尚處於萌芽階段,金融科技業務發展有限,未來期待資本力量助推初創企業發展。 針對東南亞各國監管文化各異、國際型人才緊缺、本土化融入不易、數據隱私保護等出海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前述報告提出幾方面建議。 例如,東南亞各國在語言、政策、消費習慣及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異,出海中國企業應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戰略。無論是機構合作還是市場拓展,都須長期堅持、不斷融入,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不能照搬中國國內經驗。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應在充分了解目的地國家政策和市場的情況下,積極加入當地行業自律協會和交流平台,開展同業交流與合作,做好合規合法經營,並在團隊搭建和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大力招聘本地員工,從而更快融入當地市場。 中國企業到東南亞發展金融科技要吸取互金行業發展教訓,少走彎路。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卓提醒,相關企業要把握金融業務風險本質,牢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定位。他還建議,出海企業應構建金融科技生態圈,重視跨境業務中不同國家間互聯互通,以及金融科技發展技術標準制定等問題。 |